2025年的日历刚刚翻开,我写的长篇纪实文学《痴迷足球的三台人》需要补缺,便一头扎进了潼川镇七一小学。还真是应了民间的一句口头语 :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抬眼一看,晒席那么大的墙面上,最扯眼球的是 :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全国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 “央馆智能课程”试点学校……啥子概念啊,不但级别高,而且份量重。
还有“省”字号的“四川省文明校园” “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 “四川省首批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 ……
我立马作出决定,2025年深入生活的第一站,就是“七一小学”。
(一)从“本末倒置”到“名副其实”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有一段岁月曾与七一小学有缘。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台县城关区有三所小学。即城关一小、城关二小、城关三小。另有一所师范附小,不属城关区管辖。
1961年秋天,我毕业于三台师范,分配于三台师范附小作教员。
当时的城关一小,有个雅号叫“本末倒置”。其意思是说,从字面上看,排行第一。实则是无论教书还是育人,甚至体育活动,都是城关区几所小学倒数第一。
当年有一首顺口溜 : “一小穷,二小广,三小附小未上榜”。
据我所知,当年三台城关一小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到城关区或县文教科开会,都是不声不响地坐在边边角角,自己就没拿自己当回事。那个年代,在这所学校读书的学生家长,居然没有一位局级干部。
那二年的城关二小,算得上整个三台一百多所小学的一碗“盖面菜”。全县小学教学的公开课,几乎都在城关二小举行。甚至被称为“豆芽科”的音乐、美术、体育课,都由城关二小的教师作示范教学!
城关二小的教师倍受尊敬,进面馆吃面,被服务员认出来了,都会多给一瓢瓢红油辣子。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慢慢地发现,当年城关一小的老师们,对社会上的偏见或误解并不在意,只管在课堂上,以一位教师的身份教书;课堂以外,以家长的身份育人。他们有一个共识,当教师,要将学生当自己的儿女看待。
这所学校的学生贪玩好耍,特别喜欢对抗性活动。一是“打游击”,二是用皮球当足球,摆两个书包当球门,就兵分两队正二八经地踢起花儿开了!
城关一小的老师,一切顺其自然,让孩子们玩,还引导孩子们玩出花样,玩出名堂,玩出自己的特色。
城关一小的学生,就是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在读书与玩耍的过程中发生着变化。
这个变化,可不是一般的变化,曾经被戏称为“本末倒置”的三台县城关区第一小学,如今已是名副其实。
2021年5月,中新社、环球网、腾讯网、凤凰网和《四川日报》……吙呀呀!总共23家新闻媒体,组团到咱们三台县当年的城关一小、如今的潼川镇七一小学采访报导。
紧接着还有好戏在后 : 2023年4月,就有西班牙、英国、加纳、尼日利亚……10个国家的20多位外国友人来七一小学参观!
当年被戏称为“本末倒置”的三台县城关区第一小学,如今已是正二八经地“名副其实”了。学校已更名为“潼川镇七一小学校”,因为这所学校的老师们明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龙门阵接到摆—— 学校变化大 功在一双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