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川豆豉”成俏货 正顺酱园遇对手
邹 开 歧
豆豉不仅仅因色香味美,摆上餐桌供人们食用。其营养价值伴随着科学的进步被挖掘出来,让越來越多的人知晓。
其实,整个人类社会,是我国最先发明用大豆(我们這儿称作黄豆)為原料,利用微生物的生理作用,酿制出一种很受欢迎的调味佳品。
古代,把豆豉叫‘幽菽″,到了秦朝才有了豉的名祢。汉代,一位叫许慎的文人,在《说女》,就是话说女人的文章中,曾这样写道:“豉为配盐幽菽者″乃盐菽也。
公元二世纪至五世纪初,我国最早的《食经》,即饮食之经典和北魏(公元533年至544年)的《齐民要术》中,都有制作豆鼓的记载。
众所周知,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而氨基酸又是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潼川豆豉是高蛋白质原料大豆酿制的传统调味品,
所以,营养价值非常高。据分折,每100克豆豉,含蛋白质31.2克,含脂肪19.9克,含碳水化合物22.8克,还有钙、磷`、铁等物质。此外,尚有一定数量的维生素B和C。
特別是潼川豆豉经维生物作用后,产生出多种具有特殊香味的有机酸、醇脂、氨基酸而更易消化吸收。同时,还增加了促进人体造血功能的维生素B12。因此,潼川豆豉是天然的营养品和保健品。
当然,这郡是后来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检测出来的。在当时,人们只觉得常吃豆豉的人身康体健,特别是一些有心人,发现邱家豆豉作坊的人,常年沒病没痛,活得长久,就断定是豆豉带给的好处。于是,都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豆豉,走亲访友送人惰,潼川豆鼓成了有脸有面的礼品。冷吃凉粉热吃面,炒菜的佐料,炖菜做调料,潼川豆豉都派上了用场。
潼川豆豉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只看见邱家大院里,全是富商巨贾进进出出,正顺酱园车水马龙,一担一担的黄豆运了进去,一担一担的豆鼓运了出来。一些经商作买卖,开作坊办实业的人,就有了想法。
清朝道光年间,县城内就有卢富顺,冯扑斋分别办起了两家酿造厂,学着邱家制豆豉。
虽然是产品有销路,邱氏的正顺酱园更加重视潼川豆豉的产品质量。
真是怪得稀奇,卢、冯二家的作坊,与邱家正顺号酱园用的是同样的原料,按照邱家同样的操作程序,生产出来的豆豉,不但色泽不好看,还一点儿都不香。
怎么办?
卢家和冯家各自从邱家的正顺酱园聘出-一位师付。卢家在东街开了“德裕丰″酱园,冯家在老西街开了“长发洪″酱园。
从此,在三台县城,“正顺号″、“德裕丰″、“长发洪″三家酱园竞相生产,成为三角鼎力之势。
为了各自的生存和发展,都在提高工艺和质量上狠下功夫,使得“潼川豆豉″的工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距“正顺号″的“邱百万″之后,′德裕丰″的卢富顺,‘长发洪″的冯扑斋也因酿制豆豉成为富商。
酿制豆豉的商机在那儿摆着,赚钱的买卖谁又不想做呢?
于是乎,生产豆豉的作坊就多了起来。
在同一个县城里,生产豆豉的作坊多了,将会出现什么状况?
且听我龙门阵接到摆一一
潼川豆豉有商机 三台堪称豆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