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事情都有个来龙去脉,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叫“起根根,发芽芽”。
潼川景福院,湖南安化县,相隔千里远,这个载入史册世代传承的“链接," 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然不是空袭来风!
大清王朝初期,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天灾人祸加兵荒马乱,造成地旷人稀。有史料记载,康熙皇帝曾多次把湖广和陕西等地的农民迁移到四川垦荒。
雍正皇帝上台,大兴文字狱。家居楚南(今湖南)安化的谌氏,虽然不属官宦人家、豪门大户,也堪称书香门第。为避免“祸从天上落”,一位叫谌益珍的,带着妻儿老小转山绕水,落脚潼川府南的景福院。
说起潼川府南景福院,确实是一处风水宝地。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叫三诗湾。来这里落脚谋生的人,相继修起了江心庙、火神庙、关帝庙、敬天宫和黑神庙。
因三诗湾的人烧香拜佛诚心诚意,五座庙子香火昼夜不熄。这些神被三诗湾人的诚心打动,一年四季保佑三诗湾的人平平安安过上了好日子。关帝爷在魁字湾写了一个“魁″字,意思是“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黑神捉了很多乌龟放在河里,意在“龟龄长寿”,这里的人个个无病无疼,身体健健康康活得长久。火神在堰埂上栽了一棵大柏树,树干像划船的桡片,枝繁叶茂,意思是无水火灾害。从此以后,三诗湾人的日子就更加热闹好过了。
紧接着,观音大士又被三诗湾人的诚心打动了,也来保佑三诗湾的人。便有了一首民谣:“三诗湾,像条船,观音大士掌桡片。百事如意魁星现,景美福长万万年”。于是,三诗湾取‘景美福长"之意,名为‘‘景福院″。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景福是离三台县城较远的一个偏僻小镇,为什么谌益珍会带着妻儿落脚景福院?
这当然事出有因。
我们三台曾有两句民谣 : “南田北地东石头,西路没有草喂牛”。景福正处于三台南端。所谓“南田”,就是说,三台南边的田地肥沃,是富庶之地,自古以来,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立脚之地。一处土地肥沃的地方,就是适合人们生存的风水宝地。
又因为,在魏、蜀、吴鼎立的三国时期,三台境内,就已经有了一条被称为“成都官道”的古郪道,全长1360公里,是蜀汉时期东广汉郡西接三蜀、东通三巴的一条大动脉,横穿郪县境内41公里。从中江柏树乡经幸福的白店、过鲁班、四方井、观桥、安居、郪江、建中、景福、双乐,直抵射洪的广兴,故史有郪道之称。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喊着“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几百年前的谌益珍,当然会把落脚谋生之地选择于古郪道的必经之地——景福。
落脚,是为了谋生。
谌益珍一家落脚景福,最初以帮工挣钱糊口,当立定脚跟之后,便开始酝酿创家立业之计。
谌益珍在楚南安化就精于豆豉制作的手艺,便带着三个儿子,就地取材,用景福院蜜蜂嘴杨家井清彻之甘泉水,釆集当地的豆子,小量试产。没曾想,所产豆豉,別具风味,有滋润化渣,色泽鲜亮,味纯香馥,颗粒均匀,细嫩酥软,爽口回甜之特点。
因产品佳美,需求大增。谌益珍一家子在距三台县城近百华里的景福院,正二八经地办起了豆豉作坊。湖南安化县与三台景福院,相隔数千里,却因豆豉结下了缘份。其前景如何,且听龙门阵慢慢摆——
“如玉成号”横空出世
“安化豆豉”盛名远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