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鲁班湖畔,石马不是马,跑得比马快。脱贫攻坚战场上,快马一鞭;人居环境整治,先行一步,美丽新村“拔尖尖”!
鲁班镇石马村,毗邻四川第三大人工湖鲁班湖。很长一段时期,与鲁班湖的壮美景色相比,穷困落后的石马村,相形见绌。由此,这个村也被戴上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贫穷的帽子不好戴,也羞死人。据统计,在脱贫攻坚之前,这个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82人,并且绝大多数都居住在低矮危旧的土坯房里,收入微薄,增收乏力。
激活“源头活水” 开出致富“新渠”
守着鲁班湖这个碧波荡漾的“源头活水”,却没有趟出自己的路子?症结在哪里?村两委瞄准致贫根源,深挖穷根。老话说得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石马跑不快,关键还是基础设施落后。为此,村两委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入手,改水改田改路改渠,在青山隐隐的田野乡间,掀开了一场场火热的大会战。
短短几年时间,村通大道,直连鲁班湖,社通水泥路,户户大车开到村,小车开进家。田成块、水通渠,山坪塘、蓄水池蓄足了活水,也引来了新思路。
望眼阡陌田野,村两委清晰认识到,产业兴石马才会兴。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致贫的原因既有客观条件,又要自我的落后思想。穷在产业,困在思想。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针对部分困难群众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村两委依托“万名干部进农家”活动、农民夜校,上党课、讲技术、开思想,把做人的工作做在发展产业的前面,借助驻村工作组和产业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先在思想上开源破题。
思想通则百事通。产业之路如何走?石马村清晰地认识到,输血远不如造血。山色成景,美在乡间,结合村情,它走出了一条“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造血式”“开发式”扶贫之路。
围绕“3+2”现代农业产业,石马村首先做好了“能人”这篇文章,依托在外成功人士陈兵夫妻组建起了绿乐种植合作社,连续三年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现已发展藤椒产业220亩。今年6月,首轮投产的70余亩藤椒一派丰收的景象,亩产突破350斤,收入达17万元。
尝到产业致富的甜头,石马村乘势而上,创新思路,成功推出了“藤椒套种青菜以及优质大米”的发展模式。石马跑起来,按下了快进键,它的规划还远不止于此。
靠山吃山靠山,靠水吃水。鲁班湖的天然优势近在眼前,石马村用活产业扶持资金,村里又相继发展起了优质核桃,打造草莓生态采摘园,组建起了惠龙生态种植合作社和益民劳务合作社。村民们还搞起鱼稻共生,并兴建了2家农家乐,依托鲁班湖,发展乡村体验旅游。
激活了“源头活水”,石马村的致富新渠,一条比一条宽。
新民居扮靓新乡村 新风尚装点新生活
住房美,生活才美。与大多数乡村一样,农村危旧土坯房,是影响群众过上好生活的重要症结。过去石马村,有104户危旧土坯房。
而如今,沿着宽阔的村道路,进入石马村,映入眼帘的是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思路,新建起来的新村聚居点。目力所及,青瓦白墙,小家别院,崭新的村红色家园,功能配套完善的活动广场,与整治一新的田园山水自成景色。今年上半年,随着村里最后一户贫困户唐云生搬进新家,石马村104户群众也都住进了新居,过上了新生活。
乡风美,美的不只是民居,还有美丽的新风尚。
鲜有人知道,其实在石马村很多农户都已经摆脱了过去烧柴煮饭的历史。村里60%以上的村民都用上了沼气和液化气等清洁能源。
绿色生态的理念,随时乡村旅游的规划出台,早已经深入人心。即便是种地,也都在摒弃化肥、农药,让农田转型,让乡村更美。
于此同时,石马村还创新性地探索建立贫困村贫困户全程参与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之星”考评机制。
“四德之星”评选活动开展后,村上通过视频、照片以及现场展示等方式,宣传“四德之星”先进事迹,营造出“过上好日子、形成好风气”的良好氛围。用群众身边人身边事感染激励群众,自然是事半功倍。
“四德之星”评出的是榜样,挖掉的是穷根,展现的是新风尚。以前的贫困户李知荣,在镇村干部鼓励下,积极发展种养殖,自力更生摆脱了贫困,从致富“明星”升级为“四德之星”。他说,“得了这个荣誉后,人更有干劲了。”
有干劲,石马才跑得快;有干劲,石马也才会在美丽新村的建设中“拔尖尖”。
来源丨三台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