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绿水青山美乡村”(2〉
邹 开 歧
“ 脱了农皮”的村庄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农村里将进城安家落户当居民称为“脱农皮”,在那个年代,享受这等待遇的,堪称“稀有金屬”。比如我这个家庭,因为我在文艺创作上小有贡献,1985年,县政府专门发了文件,将我的老伴和两儿一女转为城市户口,当上了可以吃国家供应的城市居民。我回去搬家的时候,乡亲邻里好生羡慕啊!
现世而今,这种事儿已经不新鲜了,不只是农民进城当居民,而且城里人下乡当农民反而成了时髦。
更让人称奇的事儿,我在红梁村看到的是一个“脱了农皮“的村庄。
随着李顺东书记的指引,车子几弯几拐,眨眼间来到一处光彩夺目、干净、整洁的街市。我不由得有几分惊奇地问道:“李书记,你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来了?”
李书记打着哈哈:“这就是我们红梁村啊!”
在李书记的带领下,走马观花地看了个大概,嗨!除了伸伸展展、宽宽绰绰,分别叫兴旺、发展、和谐、团结四条大街,作为经商贸易、居家度日之外,还有一条以休闲娱乐为主的顺河街,一看就觉得既舒心又养眼。这天正好是逢场的日孑,商家店铺∴
经李书记介绍,红梁村兴场,开始于1996年,繁荣昌盛于2010年后。最早在红梁村开展经营活动的,是以宰杀猪只为主的食品站、从事生产资料、日用百货经营的供销合作社,还有西平联营部,紧接着从事医务工作的诊所、药店,从事信贷的信用社,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裁缝师,搞修补的各路工匠都来了。就这么一户接着一户地修房造屋,还有的居家过日子,也来跟着凑热闹。村委会从长计议,进行了规划,就形成了现在的街市。


红梁村的人,从改造红梁子开始,就懂得起“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在红梁子这块地盘上,勿论干什么事,都要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孙。不能只图自己方便,不管周围团转;更不能只图自己过得开心,不管儿子儿孙。
红梁村的人懂得起,自己脚下这方土地,既是祖国疆土的一部份,也是祖老先人留给后辈儿孙的衣食饭碗,不但要倍加珍惜,还要建设好,利用好。
原来的红粱村388户,已有290多户来“街上”建房。
红梁村的人说,过去非常羡慕城镇居民。没曾想,不知不觉地,就几百户人家,同在一条街上住着,人气加上烟火气,不分张王李赵,开门就相见,亲如一家人。平日里,各家有各家的营生,各人有各人的事业,聚在一起,无所顾忌地交流营生的得失,事业的成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同奔康庄大道。同住一条大街上,低头不见抬头见。做得好的,大家赞赏;做得不对,有人品评。孩子们不孤单,老人不寂寞。
2022年并村后,全村960户,已经有36o户人在红梁村街上开店经商,还有1200人外出务工。
红梁村的人,这么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要做什么,就一定要做好。他们自己修的街,就要像正二八经的街市一样,进行管理。又因卖的土特产既新鲜,又原生态,周围团转的,附近场镇的,远居县城的,都喜欢来红梁村赶场。为了满足周边群众需要,将逢双的日子定为赶场天。购物顺带乡村游,使得一股银水直往红梁村里流!
龙门阵接着摆一一红梁村的人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