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人的国球热
作者:邹开歧
在三台这方热土上,既有痴迷足球的三台人,更有孕育国球名宿名将的摇篮。他(她〉们的故事沉淀在近百年的历史里,那是说不尽也道不完……
《三台人的国球热》之一
小小银球,吸引着三台人的眼球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足球运动发源地的英国传教士梅益盛,来到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三台古城,兴建广益学校,同时,带来了足球运动。
有史料可查 : “民国初年,县城学校、医院和驻军中开始有了乒乓球活动”。
这就是说,足球运动传入三台之后,乒乓球也紧随其后,传入了三台。
有资科显示 :“民国十二年(1923年)前,在华英广益学堂、仁慈医院和驻军田颂尧21师中,常有乒乓球活动。”
紧接着,潼属联中的师生,将乒乓球活动带进了校园。
当时县初中在文庙和城隍庙的学生食堂里,两张饭桌子一并,用自备的乒乓和球拍,就打起花儿开了。
这说明,乒乓球运动,同足球一样,早在一百年前,不但在三台这方土地上立住了脚,还扎下了根,形成了气候。
有资科可查 : 1931年春,城区的中小学和乡区的中心完小已经有了球台设备,并间或有人负责指导。
这足以证明,乒乓球运动已经有序地进入三台的中小学,成为中小学师生的一项常规活动之一。
1938年,东北大学内迁三台,租用农田修建体育场地,租用农房增添体育设施。同时,将大学师生的乒乓球活动带入三台,丰富了三台学校、机关、驻军开展乒乓球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有史料记载,就在这个时段,县初中以杜生力为首的20余名乒乓球爱好者,组成了“霹雳乒乓球队”,才有了单一的淘汰打法,也可以说,在三台拉开了乒乓球竞技的序幕。
这种淘汰制打法,我将其视为乒乓球赛事的初级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前,这种鸡蛋壳似的小小银球,为稀罕之物。只有在学校、驻军、外国人开的医院,才能看到被老百姓称为“洋玩意儿”的乒乓球。
一句话归总,新中国成立之前,这小小银球,与普通老百姓无缘。
新中国成立了,乡上有中心小学,村上有村小学。那些个背起背篼捡拾柴禾、提起撮箕捡狗粪的农民崽儿,才有了背起书包上学堂的机会。
有学校,就有乒乓球 ; 有学生娃儿的家庭,就有人见识了乒乓球。
我们这些从旧社会坐末班车,进入新社会的学生娃儿,第一眼见到乒乓球,就觉得稀奇又神奇。
至今还清清楚楚地记得,我读村小的时候,老师头天去乡小开会,第二天我们到学校上完课,正想冲出教室去疯玩,老师用擦黑板的刷子在课桌上一拍,大呼一声 : “转来!”
我们一个二个来了个“急刹车”,回过头来,眼鼓鼓地盯着老师,以为有谁犯了什么事,要挨处罚。
老师用手指了两位男生,叫他俩将黑板取下来,抬到院坝里去,又叫离他最近的三位同学各端一条长板凳跟随其后。
在院坝里,将黑板平放在两条摆开的板凳上,又将另一条板凳放倒在黑板中间。
另一位老师,从他的书包里拿出个银色小球,有意地往黑板上一丢,只见银球蹦起老高,他伸手接住,紧紧地捏在手心里。
老师说,这叫乒乓。于是拿出两块拍子,两位老师就玩起来了。只见这小小银球,被这位老师一拍子打过去,又让那位老师一拍子打过来。
动作很慢,显得有几分优雅。
这才不得了啊,从学校院坝过路的,停住了行走的脚步 ; 地里干活的,停下了手中的活路 ; 都来围观用木板板拍打着“鸡蛋壳壳”在桌子上跳过来、跳过去的玩意儿。
这以后,上完课,老师就同我们一起玩起了乒乓球。
一九五二年秋天,我上西平小学读高小,就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乒乓球。
星期天,将教室里的黑板平放在课桌上,长板凳横放在黑板中间,就可以玩起来。一直玩到肚儿饿得咕咕叫了,才蔫不溜秋地回家。
最过瘾的,还是周六和星期天下午,学校里的几位老师和场镇上的机关干部玩乒乓球。
他们把放在过厅里,可以用来打乒乓的大餐桌,移至屋外的内操场。
老师们玩起乒乓球来,确实有看头。对面一拍子打过来,迎面一拍子打过去。谁都不想让对方接住,对方不但接住了,还转守为攻。看的人,睁大了眼睛,视线好像被小小银球牵着似的,使得在场的所有脑袋瓜子都随着银球不停地左右转动。值等到或因哪一方发球失误,或招架不住,乒乓球飞出桌面,才一声“哦嗬”!又等下一个球开始。
看的人越多,玩的人劲头越高。
乒乓球活动,从学校开始,不知不觉间,就在三台城乡普及开了。
没曾想,比起篮球和足球不知要小好多倍,甚至比鸡蛋还小的乒乓球,居然同篮球和足球一样地吸引着三台人的眼球。
1954年秋天,我考入三台中学读初中。
嗨,真个是长见识了!
学校里随处可见乒乓球桌,不但体育课有乒乓球,课外活动还专门安排了乒乓球活动。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第一次到人民公园。过了一座桥,有家照相馆,再往前走,嗨,有人打乒乓!
挤进去一看,呀!那场面,那阵势,那气氛,那感觉,同在乡下看到的两相比较,真有那天壤之别。
打乒乓的,穿的紧紧扎扎,有模有样子,手上握拍子,睁大了眼珠子,额上冒着汗珠子,那阵势,如同两军对垒动起了“”枪杆子”!
只见进攻与防守的角色,随机而变。进攻者,总想让对方防而不备;防守者,总想转守为攻。进攻者,发球快如闪电 ;防守者,接球反攻势如霹雳。
嗨!这不仅仅是力的拼摶,更是智慧的较量。玩乒乓球的人,聚精费神 ; 观看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一层又一层。挤在最里层的,平心静气地看 ;站在后面的,踮起脚尖非常吃力地看 ; 还有的小崽儿,居然骑在大人的肩膀上看。总之,所有在场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全神贯注地看。
读初中的那些年,凡是星期天,只要不回家拿伙食费,就必然要去人民公园看打乒乓球。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在咱们三台这方士地上,只要有人打乒乓球,就有人围观。不分工农商学,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没有火碳落到脚背上的事儿,都要看一阵子。
小小银球,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三台人的眼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