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清泉村之三
手眼通天的新班子
作者:邹开歧
十多年前,我甩脚甩手,要不了一个钟头,可以把清泉村几个生产队走遍。如今开着小车“跑马观花”,将大清泉的每一个生产队逛一圈,需要两个小时。
我就在想啊,4个村加起来10.67平方公里的面积,1237户人家的4374亩土地,新班子就那么几个人,居然把个大清泉搞得来有板有眼,风光无限。每一湾都是成片的瓜果蔬菜,看不到摞荒肑土地。一眼望去,成片的蔬菜瓜果,就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一样。我一个常年在农村里跑上跑下的人,都觉得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
为了把这事儿搞清楚,我又去了清泉村。
老支书何仲荣非常坦诚地告诉我,如今的大清泉,相当于过去一个小乡。并村之后,村民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新班子,等着看他们“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我都暗暗地替他们捏着一把汗哩!
民间有两句口头语:“为官的时间短,做人的时间长”;“丢了棒棒遭狗咬”。何仲荣从党支部书记位子上退下来七、八年了。村委会新班子和乡亲们,一如既往地敬重他和亲近他。
说起这大清泉村的新班子,开台锣鼓一敲响呵,就让村民们觉得失望。
新班子上台,居然还是“老生常谈”唱“旧戏”,抓的还是“老板眼儿”。从早到晚,上沟跑下湾,这沟跑那湾,说的还是要村民们把各家各户的地种好。反来复去就那么两句话:“农村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生产!” “农民的根本是什么?是土地!”
还放出狠话来,谁要是将土地撂在那儿不管,就由村上安排人种,谁种谁收。让村民们根本没想到的,不是在地里种粮食,而是种菜。种的还是自已都看不上眼的,在三台城里卖不起价的,吃多了还“劳肠刮肚”的”萝卜、白菜、莲花白;南瓜、榨菜、大头菜。
婆婆大娘些,老头子,大爷们就有些担心了。找到魏书记说,几千亩地,都种上萝卜、白菜,到时候收拢来,这不堆起几座山吗,卖不出去咋办?
魏永红笑着说,这就叫“货卖堆山”!还拍着胸口说,你们只管在各人的地里,按照村委会要求,我们叫你种什么,你们就种什么;我们说什么时候种,你们就什么时候种;我们叫你怎么种,你们就怎么种。到了收菜的时候,你们只管在各人地里数钞票!
村民们真不敢相信,天底下居然有这种好事。
老清泉村的乡亲,信任自己看着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魏永红;大清泉村的乡亲,看重魏永红和李军带领的这一班人。
有劳力的,照着村委会的要求做了;没有劳力的,只要自己认账,村委会安排人做;也有自己请人邦着做,在撂荒的士地上,按村委会要求种粮食或蔬莱。
常言说得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清泉村一年四季都有蔬菜瓜果成熟,一年四季都有一辆接一辆的大卡车来清泉村拉蔬菜瓜果。除了少量的新鲜果蔬保三台,大量的鲜活蔬菜直接运往泸州、达州、南充、绵阳;1500亩榨菜,远销浙江;700亩大头菜,运往河南;300亩萝卜,直销眉山;800亩西瓜,发往甘肃天水;600亩南瓜,发往重庆、成都。
村委会用事实证明,清泉村没有卖不出去的菜。
我也经常陪老伴逛莱市,细细想来,这些年好像很难看到有清泉村的人,在城里摆摊卖菜。
我倒是听人说,经常有城里人开着车儿,带着妻儿或约上三朋四友,去清泉村逛上一圈,不但让绿水青山饱了眼福,还可以就地买些瓜果蔬菜回家饱口福。
这就奇了怪了,为什么“清泉村就没有卖不出去的菜”?
有人曾说,清泉村的当家人,一个二个“手眼通天”。还有人说,清泉村的干部都有一张关系网,所以……。
真是这样的吗?
重访清泉村,我总算搞清楚了,村委会敢于拍胸口,保证清泉村的蔬菜瓜果卖得出去,是因为他们严把三关,“货好不愁卖”:
一是种子关;二是肥料关;三是销售关。
白鹤寨养牛专业户,两千多头牛的牛粪,希望集团加上本村散户三千多头猪的猪粪,还有禾杆还田,都是清泉村的肥料来源。
村委会还做了两件事,一是每月定时将清泉村的瓜果蔬菜送农业局检测,是否有农药农肥残留物及重金属超标;二是出村的每一车蔬菜都必须经过检测;正在建设的
果蔬分拣中心,就是为了科学地、准确有效地检测出村的瓜果蔬菜。
这不是手眼通天,是清泉村这一班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没有忘了根本。新班子上台,虽然是“老生常谈”还“唱”的是“旧戏”,是紧紧抓住农业和土地这个根本不放,做出了以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为目的锦绣文章。让绿水青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