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三台!美不胜收!(三) ——三台县城市建设掠影
古梓州,今三台。
透过两千七百多年的时光,始源于古郪王国,西汉设广汉郡郪县,隋唐为梓州,宋、元为潼川府,明为潼川州,清置三台县。盛唐时期为东川节度使治所,享有“ 川北重镇、剑南名都 ”之美誉。

江月满江城,穿越时光窥见梓州
郪江镇
 
纵观三台的建城史,境内有三座古县城。首当其冲为古郪县城(今郪江镇),自春秋至隋初;其次为涪城县城(今花园镇),自晋元康至元至元二十年;再次为三台县城,自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立县以来,到宋元嘉中(公元434年)筑州城,左带涪水,右挟凯江,居水陆之冲要。在盛唐时期,为历史第一高峰,素有”北有梓州,南有益州“之称,为巴蜀地区第二大城市。
据《城邑考》:州城唐宋以来故址,状若蛇盘,与西川龟城对峙。其间,北宋时,"筑城垣二十余里";到南宋再筑新城,”乃建治城隍,且包牛峰,移西溪“;及至明代天顺成化年间,又相继筑城,高一丈六尺,池阔四丈;再到明代嘉靖,重修四门,名曰东流、通蜀、南薰、川北;累及清代乾隆年间,周城九里三分,东门至西门二里,南门至北门三里,池阔四丈,引西溪九曲水注其中。西门与东门相对,直出拱向三台山。
城阁周遭数十里,因水运而分外繁华。
诗人杜甫寓居一年零八个月,其创作的上百篇诗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中世纪梓州的都市画卷。如“夜深露气轻,江月满江城。”“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等等。
时至今日,当梓州渡再次响起涪江号子,当置身于修缮一新的潼川古城,迎面而来的古风古韵依然让人留恋往返。青石板铺成而来的时光隧道,穿过檐牙交错的阁楼,透过深深古巷的照壁,这颗水运明珠,更加熠熠生辉。其背后,是三台保护古城,传承优秀文化而打造的的匠心之作。
一条街,一座城,既是一部活的历史,又是一座传承永续的精神坐标,更是新时代振兴发展的城市名片!
城 市 春色入城阁,透过美丽看见三台  三台,这座抗战时期的后方之城,包容并蓄,厚积薄发。不但接纳了内迁的东北大学,注入了自由民主的人文根脉,而且以创造创新为动力,开启了振兴跨越的新纪元。
置身于当年见证翻身解放的大十字、解放街,70年的艰苦奋斗,40年来的改革发展,让这片城区,更加的时尚现代。银杏路上的现代商贸琳琅满目,东河路上大厦林立......古旧的老城区,早已经焕发出新姿态。
 而当走过梓州干道,方兴未艾的城北新区,犹如一部改革创新的壮美画卷,明亮的路灯,宽阔的沥青路面,并排置业的现代化都市小区,朝气勃勃的新业态,在城市CBD的掩映下,极具现代都市的时尚魅力。而四馆一院的功能布局,与长达十公里的滨江绿道,穿插其间的龙潭沟公园、滨江公园,以及数十个新开的智慧楼宇,呈现出三台与时俱进的发展活力。
产城 新区
 
而当置身于梓州产城新区,又是另外一种气派。产城一体,宜居宜业,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拔地而起的招商中心、职教中心,火热建设的各大工地,无不昭示着这片热土的美好前景。
三台城的变迁,犹如一只展翅的蝴蝶。
 
一花一树,一步一景;一街一巷,一城一湖。山水灵秀,美丽盎然。三台不仅有开窗见绿,推门望景,山在城中,城在景中的颜值担当,更有精心秀美的“绣花功夫”,让文化更有活力,让产业更有支撑,让生活更有品质。
绿色生态、时尚现代、融合创新、智慧城市,这些新时代的新时尚,早已成为这座荣膺全国文明县城三冠王的川北名城的新名片。
如今,三台的城区面积超过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30万,绿化率超过36%。未来,按照“50万人口现代化中等城市”的规划布局,城区面积将达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95.46平方公里。

入则繁华,出则壮美;居之安逸,观之清爽。三台的炫目“颜值”,还在不断增添她的魅力。
美哉三台,壮哉三台,美不胜收! 春色入城阁,透过美丽@三台!
来源丨三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