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广播电视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更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有效工具之一。从最早的收音机到后来电视机的变革,不仅是广电事业的发展变迁,更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87岁的老人黎家珍,是一名老广电人,她见证并参与了我县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1年,县收音站的成立,正式拉开了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序幕。
“1951年,县委派我到重庆学习收音工作。学习回来后,西南人民广播电台赠给我们一台干电池收音机,我们就利用它来记录新闻。因为,那时候《四川日报》从发行再到我县需要很长时间。”原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黎家珍介绍。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四川日报》能及时到达三台,收音站的工作便开始转战农村。每天背着收音机下乡,组织农民收听,让广大群众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国家的各项新政策。
1954年,在建立县广播站之初,我县所拥有的设备仅仅是一台25瓦扩大器,县委积极组织人员培训,并按照由城市到乡镇的原则,逐步完善广播线路架设,第一时间将党的声音传播到百姓身边。
黎家珍回忆说:“通过我们的努力,到一九七几年,我们的广播用户就已经达到了28万余户,基本上90%以上的农户都通了广播。在地区、省我们的工作都是第一。”
每天两个小时的播音成了村民们最好的休闲方式。人们通过广播收听新闻,接受教育。在文化娱乐匮乏的时代,一只农村广播喇叭,便是农民精神生活的全部依托。
新德镇富谷村村民黄廷德对记者说:“我们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生活比较单一。到了1975年左右,我们村安上了广播,广播里经常放一些公社的工作安排、政策。我很喜欢听一些新闻,了解国家大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脱贫退出验收标准,抢抓“村村响、户户通”工程和灾后重建发展机遇,对老旧线路进行全面改造升级。目前,全县已建成932个村级广播室,实现全覆盖。共架设广播专用馈送线路6524公里,安装高音喇叭17492只,实现了广播村村通,广播社社听。
新德镇文化专干勾伟说:“广播的优势是覆盖面广、渗透力强。我们每个村每天播放时长不少于4个小时,让农村广播成为国家政策、舆论导向的宣传阵地,并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时代变迁,广播逐渐退出了舞台,转而接班的是电视的兴起,下期报道,直播三台带您继续关注我县广电事业的发展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