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屈的脊梁
作者:邹开歧
东洋鬼子最可恨,
到我中国来耍横。
战场上,
吃了亏,
派飞机,
后方施暴行。
我们中国人,
不屈不挠有血性,
挺起脊梁骨,
决不苟且来偷生。
牛头山修起防空洞,
小日本,
看你龟儿子咋逞能?
八十多年前,三台县城西门外,中山公园一侧的牛头山半腰,那些撬石头的汉子,手持一根撬棒,在掌墨师的指挥下,吼着号子,把那些用钢钎二锤开出来的毛条石,往石匠师傅过细錾的工作台上撬。
这是我想象中,当年牛头山修防空洞时的画面。
全面抗战打响之后,日本侵略者像疯狗一样,除了对前沿阵地施以狂轰滥炸的暴行,对后方城市也不放过,企图以轰炸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咱们三台人,在中华民族救亡的危难时刻,挺起了不屈的脊梁。仅1938、1939两年间,就有9000余人奔赴抗日前线。同时,协助内迁三台的东北大学,在牛头山半腰建起了巧夺天工的防空洞。
1938年3月,饱受日机轰炸之苦的东北大学内迁三台后,即着手筹建防空洞。
6月初,由东北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考察设计,选址三台牛头山腰,破土兴工。防空洞共4个洞口,建筑平面为“十字架”形。洞室总长700米,宽2至2.5米,高1.7至2米,可容纳千余人。洞内有指挥作战室、武器弹药和药品、食物储藏室及饮用水井等。
其造型、规模,实属全国罕见,这是对后辈儿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
1940、1941年日机两次轰炸三台县城,东北大学师生和部分群众曾在此避难,发挥了巨大的防空作用。
牛头山防空洞建设,除三台民工参与施工外,东北大学许多师生均自发、义务参与了修建。 在那些日子里,三台这座大后方原本不设防的小县城,家家户户都行动起来,纷纷在地面挖蓄水池,在家门口备沙箩筐,还修了简易的藏身掩体。
紧接着,三台人还干了一件大事,修建刘营机场及藏机洞。
当时的四川省防空委员会几经考察论证,选址三台刘营石鼓坝,征用土地542亩,修建飞机场。
时任三台县县长郑献徵,专门邀请他最信任的留学法国的建筑师刁泰乾来三台完善机场的设计。
刁泰乾来到三台,给他最深的感受是,处处充满同仇敌忾的抗日气氛。
郑献徵实话实说:“此事十万火急,你一看就知道,这里修机场难度很大,同时又不能暴露给敌人,这件事就交给你了。”
刁泰乾是个不肯轻易表态的人,当他眼睁睁地看到敌机在头顶上飞来飞去,心里本来就憋着一口气。立马就去刘营一带察看地形,研究地质,作了全方位的细致考察,一个“靠山吃山”的独特设计方案在他脑海里逐渐形成。
将刁泰乾的设施方案变成现实的,是咱们三台人!
建成后的刘营机场,跑道旁设有水闸,不用时拉闸放水,从上看是河;要用时,关闸停水,即为飞机跑道。利用机场旁边的山势,开挖了11个半圆形的石洞,可藏11架战斗机。
整个刘营机场,不但设计新颖、独特,修起来省时,建成后实用,还节省大量耕地,不需过多农户拆迁,堪称普天下绝无仅有的杰作。
1940年10月,三台还出动8500名民工参加修筑双流机场,因完成任务出色,受到政府表彰。
这就是在抵御外来侵略者的八年抗日战争中,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很有肩膀劲,挺起了不屈脊梁的三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