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相伴走天涯
作者:邹开歧
民间有句俗话,“走遍天下离不得钱,吃遍天下离不得盐”。
可能有人会说,“有糖吃,照样可以生活”。
但是,三十天不吃糖可以,三天不沾食盐行吗?
盐,是用来做菜的。
人活着,不能不吃饭,没菜,吃不下饭。
曹贵成壮年得子,1923年出生的曹纪家,从小随父学习厨艺,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泡出的菜咸酸适中,随口可吃,下酒、下饭俱佳。
正打算以泡菜为业,盘家养口,怎奈抗日战争爆发。虽然三台处于大后方,但是,曹纪家进县城,看到了三台各界人士,在西门外中山公园(今迎宾广场),为东北大学内迁三台举行的欢迎大会,知道了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是怎么回事;知道了三台人为了延续民族的血脉,接纳东北大学内迁三台的伟大壮举。
特别是1939年的2月7日这天,曹纪家进县城赶场。正巧赶上全县各地群众齐集中山公园,纪念抗战两周年,举行公祭抗日阵亡将士及死难同胞大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在广场上空经久不息。
此情此景,触动并感染了曹纪家。
最让曹纪家刻骨铭心的,是1940年7月和1941年7月,日本飞机两次轰炸三台,炸毁房屋580余间,死难同胞89人,轻重伤127人。
曹纪家看到了飞得很低的日本飞机从头顶上飞过,听到了隐隐约约的爆炸声。当他闻讯三台县城被炸,跑步到三台县城,目赌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
县里征兵抗日,刚满18岁的曹纪家,毅然报名参军,奔赴抗日前线对日作战。
非常天真的曹纪家,入伍时,手里居然抱着个小小的泡菜坛。不但惹得战友们哄堂大笑,还让带兵的人哭笑不得。只好说,“你这流汤滴水的名儿堂,捧在手上怎么打仗?”
曹纪家很不情愿地将泡菜坛托人带回家里,掏出身上仅有的钱钞,买了一包盐巴揣在身上。
到了抗日前线,两手握惯了锄头把子的曹纪家,刚刚握住枪杆子,就与日本鬼子短兵相接。在抗战老兵的带领下,学会了用枪,学会了瞄准,学会了与敌人周旋,凭着对日本鬼子侵我中华的切齿痛恨,曹纪家勇猛杀敌,取得了奔赴抗日前线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只要部队住下来,曹纪家就用盐巴做“洗澡泡菜”或做盐渍菜供战友们分享。
久而久之,曹纪家成了他所在部队的编外炊事员,挺受战友们喜欢。
有人笑说曹纪家,“两只手生来就是抓泡菜的!”
抗日战争结束,曹纪家本想回家种田,同時重操他
家祖传的泡菜营生。
曹纪家怎么也没想到,曾与他并肩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让穷苦百姓过上好日子,当家作主人,打响了解放战争。
身为国民党部队一员的曹纪家,只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梦而乎之地将枪口对准了在抗日战争中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部队。
两军对垒的战场上,虽然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但是曹纪家面对抗日战争中,曾经的战友,怎么也勇猛不起来。于是,他们就地起义。回到人民军队的大本营,调转枪口,很快消灭顽固不化、与人民为敌的国民党残部,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在解放全中国的战场上,曹纪家依旧是只要有机会,就想方设法给战友们做泡菜和盐渍菜。
新中国成立了,曹纪家正准备解甲归田、结婚成家、养儿育女,过上泡菜飘香的田园生活。
胸怀狼子野心的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
曹纪家打消了复员回乡的念头,“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
在战火纷飞的上甘岭,曹纪家感受到了黄继光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慨;感受到了邱少云为赢得战斗的胜利,不顾烈火烧身的献身精神……。
在异常艰苦的坑道里,曹纪家用头上的钢盔给战友们做盐渍野菜就着干粮充饥,别有风味。
这一切,铸就了曹纪家的家国情怀。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曹纪家复员回乡。像他这样的老兵,本可以进厂当工人,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乡务农。因为,他离不开脚下的黄土地,离不开祖祖辈辈留下的泡菜坛。
曹纪家回到三台县乐安镇天马卿家沟,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娶一位会做泡菜的农家姑娘。
曹纪家18年的戎马生活,走南闯北,无论走到哪里,他最想知道的就是当地老百姓吃甚么样的泡菜。
曹纪家复员回乡,除了种好集体地里的庄稼,就是泡好自家坛子里的菜。并试着将泡菜当着商品在城里销售,没曾想,居然还颇有销路。
因为曹纪家的泡菜与众不同,不仅有浓浓的川味儿,还兼有他走南闯北,异国他乡的人生内涵,真是众口可调!
值得庆幸的是,曹纪家中年得子。1963年,老伴为他生了个儿子,取名曹方旭。
曹纪家不但让泡菜从家庭进入市场,还致力于弘扬中国的泡菜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