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潼川府志·城池》记载,明代洪武九年(1376),潼川府彼降格为潼川州。天顺年间(1457---1464),知州谭道生开始筑石头城墙(此前多为土筑),后来又加以扩建。嘉靖年间赵德宏《修城碑记》记载,城墙筑有四道石拱城门,东门叫“东流”,南门叫“南熏”,西门叫“通蜀”,北门叫“川北”。
大清雍正十二年,潼川州又复名为潼川府,下设三台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台知县徐世楹、安岳县知县朱琦,领帑金3万修城,并建起城楼炮台。城门仍然为四门,但改了新名字:东门叫“凤山”,南门叫“印台”,西门叫“龙顶”,北门叫“涪江”。
其实,在改建前西街(当时县衙在西街,即今新西街,故称在县衙前面的“老西街”为“前西街”)时,奉信风水的徐世楹,认为三台山龙脉延伸至牛头山的“牛头”前,于是将西门“龙顶”南移(旨在引龙脉入城)至今老西门处,同时,旧西门(现新西门)城门被封作废。
咸丰元年(1851),知府杨玉堂重修“旧西门”,改“旧西门”为“来仪门”。这样,县城就有了五道城门。
咸丰十年,因“蓝逆围城”,“来仪门”又被封。后来城中百姓请求重开未获准。直到光绪十年,知府熊绍璜到任,民众再次请求重开获准,民众俗称为“新西门”。
至于“来仪门”这个名字,可能是有学问的官府人士取的,出自成语“有凤来仪”。这不,城门前不远处就有凤凰山,这叫“有风”,跟城门“来仪”对峙,可谓珠联璧合。这个暗含“娘”性化的名儿官方觉得挺雅致,可三台城硬核的百姓偏不买账,要拿此前的“旧西门”做文章,把首字来个“去旧更新”,简单粗暴地叫它“新西门”,或许含有庆祝此城门重开,获得新生的意思吧?
今天的“新西门”,历史上从“通蜀门”到“龙顶门”,再从“旧西门”到“来仪门”,前三个名字似乎一名更比一名弱,尤其是这个“旧西门”,简直弱爆了!
那么,在当时三台城的百姓看来,“来仪门”虽雅致却不吉利,招来蓝朝鼎、蓝朝柱这些“逆贼”攻城扰民,倒是“新西门”这个看似俗气的名字一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