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脸有面三台人
作者:邹开歧
“这位三台人,好有面子啊!”
这话,是四川省府所在地一一成都人说的。
三台人,到底有好大个面子?为什么会从成都人口中说出?当然,有龙门阵可摆。
1973年,曾经是争胜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的王达安,因摔了一跤,把连二杆给摔坏了。儿女们為了让老人家早日康复,直接送进了省医院。
美其名曰省医院,故名思义,是為全省人民服务的。兄弟姐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入院手续办好了。哪晓得唷,医院里的医生护士,没把这乡下佬儿当回事。热心热肠去了省医院,坐的却是冷板凳。
让王氏兄妹没想到的是,没出三天,就來了个急转弯。不但让乡下佬王达安住进了单独的病房,还有专门的医生进行医治,更有专门的护士轮班护理。
王氏兄妹正想弄个明白,无意中听到了医生、护士的私下议论:
“这个三台人好有面子啊!省里的领导亲自来医院打招呼”。
“ 就是嘛,我还以为是省里哪位领导的亲戚哩,才是三台乡下一位穿草鞋、跑田坎、戴垮垮草帽的农民。”
“面子大唷,省里的好几个头面人物都来看望,还有写书的文人、作家、记者,就像对自己亲娘老子一样来孝敬他!”
事后,王家的兄弟姐妹才搞清楚,王大安去省城治病,县里有同志担心他人生地不熟,影响治疗,就给省里的一位领导去了电话。
(尊胜农业社踊跃交售爱国粮)
没曾想,王达安住进省医院治腿伤的事儿,被省城里很多相关的人知道了,都到医院来看望他。
特别是省文联大院里的那些作家,不是这家送来炖猪蹄,就是那家送来烧排骨。因为王大安喜欢喝酒,治腿伤泡药也要酒,当时的酒属定量供应,成都市民每月每人只有二两白酒,作家们就在红星中路的居民家里去找酒票。
居民们知道作家们找酒票,是为了给一位三台人喝,都说,“这位三台人的面子才大唷,一些大名鼎鼎的作家,都来给他找酒票买酒!”
其实,他们都不知道,王达安何许人也?
王达安,四川省第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创办人,享誉巴蜀的农业合作化带头人。省、地、县的领导分批去他的合作社总结经验;一批又一批的作家去他的合作社体验生活。箸名乡土作家沙汀,还有写报告文学的李累、之光;还有省人艺的编剧李佩、台柱子演员艳霞;更有中央、省、地的记者,轮番去尊胜农业社釆访。他们去了,就住在王达安家里。王达安的妻子王二嫂,把他们当亲人一样,同在一口锅里吃饭,同在一个屋檐下住宿。
1963年夏天,尊胜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十周年庆典,中央、省、地各路新闻媒体云集尊胜坝,那些日子,
尊胜农业社天天在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文”。由三台县“三史”编写小组同四川人民出版社合编的《尊胜坝上红旗飘》,经四川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第一版就发行三万册。
王达安去省城治病的消息,让他们知道了,尽其所能予以照顾,也是人之常理。
据我所知,王达安对此非常淡定,用药尽量少花钱,护理尽量少给医务人员减少麻烦,病情稍有好转,就同儿女们不声不响地出院了。
对此,省医院知情的医护人员说,“这个三台人,不但有脸面,还很珍惜自己的脸面!″
事后,我听说有位省里的领导去这家医院讲医风医德时,就拿王达安来说事儿。
大意是讲了王达安来本医院治病的前后经过之后,特别强调: 省医院,不能高高在上,更要有面向基层的意识。特别是乡下来的农民,我们更要尊重。他们辛辛苦苦把粮食种出来,交了公粮,完成了统购,还要卖征购,剩下来才是自已的。当我们端着白米饭的时候,你们知道种粮食的农民吃的什么吗?他们碗里捧的是“洪湖水,浪打浪,红苕南瓜当主粮”,农民值得我们敬重啊!
大家才高醒豁,领导和作家们对王达安的敬重,不仅仅是三台人有面子,而是普天下的农民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