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常听见一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现代遗传学告诉我们,孩子都是带着家族基因和父母的特质来到这个世上的。
表观遗传学又告诉我们个体对遗传信息还存在表观修饰差异,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妈妈会说,同样是我生的孩子,怎么差别这么大?
表观遗传学还证实母亲怀孕期间的遭遇可能会改变孩子的基因表达。
在一些心理咨询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些来访与生俱来就有严重的恐惧感,一种很深的生命焦虑,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时多半遭遇了重大的创伤。
你的孩子从孕育的那一刹那起就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生来就拥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虽然它们不像其他生理特征一样,一开始就显现出来。
所以每个孩子的人格底色首先就不一样。 虽然人之初性善还是性恶,科学一直没有定论。但心理学家们证实婴儿同样拥有道德。 六个月大的婴儿在保姆假装哭泣的时候,脸上也会有流露出明显的忧伤,一岁的婴儿会通过轻拍安抚痛苦的人,如果婴儿打人,那通常都会有一个合理的原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实验。
一个婴儿刚看了一场玩偶戏,戏中共有三个角色。中间那个拿起一只球,传给右边的小伙伴,右边那个接过球后又把它传了回去。然后中间那个又把球传给左边的小伙伴,但是左边那个接过球后就带着球跑了。这出戏落幕之后,“好人”和“坏人”都被带下戏台,放在这位一岁的小男孩面前。
它们面前各有一件完全相同的奖品,小婴儿可以选择一个拿走。这个小婴儿的选择同研究人员的预期完全一样,也和实验中绝大多数刚开始学习走路的幼儿完全一样——他拿走了“坏人”面前的奖品。
但他觉得还不够“解气”,只见他向“坏人”探过身去,给它头上来了重重一击。
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一岁大的婴儿就会出手维护正义了。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实验,一个婴儿发现同伴在哭泣,他把哭泣的同伴带到自己的妈妈面前,而不是同伴的妈妈面前。
还有许多类似的实验证明了人类天生就拥有某些道德特质,我们生来就懂得以良善之心待人,至少部分时候如此。但同时我们也拥有自私和某些丑恶的本能,它们可能会愈演愈烈,甚至变为残忍和邪恶。 孩子天生就拥有道德和邪恶的内在直觉,不过在这些实验中,同年龄的每个婴儿的道德水平表现得并不相同。
孩子都是有人格底色的,天赋也各不相同,我们无法了解儿童大脑的具体发展过程,只能通过外在的表现来观察。
孩子虽不是一种白纸,但有十六个敏感期。通过这些敏感期,父母可以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洞悉孩子的成长规律,利用敏感期育儿,可以事半功倍,将孩子的人生成本做到最大的节约。 儿童时期十六个敏感期,分别为口和手的敏感期、空间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语言敏感期、自我意识敏感期、审美敏感期、人际关系敏感期等。 心理咨询有句行话:敏感期,给点阳光就灿烂,过了敏感期,父母和孩子都要付出额外巨大的努力。 明天开始,我将在头条把十六个敏感期一一做解读,希望给到年轻的父母一点帮助。
来源:今日头条 心理医生文以疗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