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东川西川,平分秋色--三台古今州府县名辑要

  [复制链接]
古往今来 发表于 2020-4-16 08: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作者:左启

自秦汉开始,三台先后以“郪”、“梓”、“潼川”、“三台”等作为州、府、县名使用,并且至今仍沿用着“三台”古称。“郪”是三台使用最早的县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分巴、蜀二郡地,设广汉郡,郡辖十三县(道)。 “郪”为十三县(道)之一,治今三台县南郪江镇。2018年,著名学者胡道修先生,通过深入研究出土的里耶秦简,确认,早在秦代便已存在郪县。[18]兹照全文录:郪县,秦县。治地在今四川省三台县郪江镇北。里耶秦简中有“付郪少内金钱计钱万六千七百九十七8-1023”,另有一简“8-75+8-166+8-485是一篇比较长的文书,但残缺不全。其中说到:‘七月辛亥,少内守公敢言之:计不得敢(?)膻隤有令,今迁陵已定,以付郪少内金钱计’”,两简均谈到付郪县少内金钱事,可能相关。又有“七月壬子,迁陵守丞膻之敢告郪丞以写囗8-75背”,也是迁陵与郪县的往来公文。郪肯定为秦县。另,《秩律》中有郪,位于秩八百石中,并位于巴郡属县序列中,其顺序为“朐忍、郪、资中、阆中……”。足见郪县之设,应在秦灭巴蜀二国,在西南地区首推郡县制之时,即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蜀汉建兴三年(225),分广汉郡地设东广汉郡,郡辖郪、广汉(射洪)、德阳(遂宁)、伍城(中江)四县,治今三台县南郪江镇。南朝梁代并郪县入北伍城县后,三台县南郪江镇不再是郡、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郪”为“从邑,妻声”,是一个右形、左声的形声字。据其形旁可知,“郪”的本义为“邑”,意即都邑、城镇。流经其地的江水,因名“郪江”。据此可知,郪城的出现,应该远远早于“郪县”的设置。根据郪江流域出土的“商父乙鼎”等文物推测,其文明起源可以上溯至商朝中后期。“梓州”(治今三台)作为三台古称,据《旧唐书》记载,始于隋文帝开皇(581-600年)初;至大业(605-618年)初,又改为新城郡;至唐武德元年(618年),恢复“梓州”旧称。天宝元年(742年)再改“梓州”为“梓潼郡”。至德二年(757年),于“梓州”设剑南东川节度(今三台梓州国际大酒店,即唐代剑南东川节度使衙门遗址),三台跃升为东川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开始与剑南西川节度使驻节之地成都,齐名于巴蜀之地。至乾元二年(759年),剑南东川节度辖区扩张为15州,合计89县,“梓州”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中心地位,如日中天。另据《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记载,北宋初期,三台仍沿用隋、唐“梓州”旧号。咸平四年(1001年),于此设“梓州路”。重和二年(1119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其后,“潼川”之号,为元、明、清三朝沿袭,而再也未曾恢复“梓州”古名。由隋初至北宋末,三台断续使用“梓州“名号,时跨530多载。《民国三台县志》记载,“梓州、潼川,以梓潼之水名也”。[2]“梓潼水”也称“潼江”,是“梓江”的古称。其源始于江油,流经梓潼县和三台县北龙树、双胜等乡镇,于安家镇入盐亭县;经云溪镇等地,于玉龙镇入射洪县;在宝龙乡注入涪江。其干流全长296公里,流域面积达1353平方公里。[3]其流域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在故“梓州”或“梓潼郡”的辖区内,故以此水为州、府之名。在始设“梓州”的隋朝大业三年(607),州治昌城(今三台潼川镇)改称“郪县”,是为“新郪县”。历唐、宋、元三朝,于明朝洪武九年( 1376)改“潼川府”为“潼川州”,撤“郪县”并入“潼川州”之后,三台不再使用“郪县”之名。由隋至元,“新郪县”沿用769年,加上秦汉至南朝“旧郪县”,约600年,“郪县”名共使用1369年。“三台山”位于三台县城西北隅,地当三射公路和三绵公路交汇处,三射公路穿山而过。方志记载,古时候三台山“突起三级,状如层台”。由南而北,高低三峰,“蔚然深秀,远近瞻望如台星,县因此得知。”[4]“三台山”形势险峻雄伟。山前仰望,“脉衍岷峨联剑阁,势多峥嵘何崔巍”。[5]登临送目,“巴蜀江山千里树,梓州城郭万家烟”[6]尽收眼底。“三台山”也以风光秀美著称。古时“潼川八景”中的“三台叠翠”,即是此山的真实写照。“岩花绕座香浮酒,野鸟呼人韵入弦”;[7] “飞卷闲云见朝暮,翱翔野鹤犹徘徊”。[8]无论是三月踏青,还是九秋登高,三台山都那样令人神往和留连。学者白剑在《文史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以“三台山”为中心的三台地区,乃是“自成神明祭祀体系”的广汉三星堆族小支的离祖地三星堆较远的一个分中心。其文化属于三星堆文明中心第三期文化的产物,其产生形成和盛行时间,距今已有 3000至 3600年。“三台山”的“三台”,是星台、灵台、社台的合称。星台是建台观星象占卜的地方,灵台为祭奠各类神灵之地,社台为祭祀列祖列宗之地。《潼川民谣》中“三台山上七星见”一句所描述的正是上古时期在山上进行的“占星”活动。后世之人,于山顶真武宫内,筑七层楼阁,逐层点灯,以印证民谣,“占星”本意,因此逐渐不为人知。唯白剑所论,仅为假说,迄无考古证实。转述于此,此供参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三台山下有“鲁交洞”,是北宋梓州诗人鲁交青少年时期隐居读书之处。[9]鲁交,字叔达,风流惆傥,文采卓异。他的诗集《三江集》中的许多诗篇,都在当时不胫而走,广为传诵。据《宋诗纪事》记载,鲁交的《清夜吟》被当时的仁宗皇帝赵祯御赞为“清纯”的佳作,并即席挥毫,书赠天台山,成为天台山的“镇山之宝”。其诗云:“露华清八极,吟上小楼东。月色水铺地,雁声秋满空。明河欲泻浪,瘦竹自生风。坐久心骨爽,此怀谁与同?”。鲁交虽然才华横溢,并且获得过皇帝的宠幸,在当时如名度极高,但仕途仍然很不得意,终其一生,仅当过一任“七品芝麻官”──掌管山泽、采捕、陶瓷、铁冶、鼓铸等事项的“虞部员外郎”。由此可见,即使在“重文轻武”空前绝后的北宋时期,“文章憎命达”的情形,依然未能得到根本改变。据记载,“三台山”也是明朝贵州道监察御史王完的葬骨之地。[10]。王完潼川州(三台)乡贤,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广信府推官,迁贵州道监察御史,巡按应天(今江苏南京)。立朝正直敢言,曾上疏“请立朱子”,“置五经博士”。“宣城例贡雪梨”,王完上疏指出,“其物微而应贡甚艰”,百姓苦不堪言。其言辞切中时弊,震动朝野。“历官十年”,因年迈“乞归”,卒年八十。《蜀人物志》有传。[11]雍正十二年甲寅十一月二十日(1734年12月16日),吏部议复:“四川巡抚鄂昌疏奏道、府、州、县分辖改设事宜:一,川东道属之顺庆府请改隶川北道,川北道属之绵州,改隶松茂道,松茂道属之资州,改隶永宁道,夔州府县之新宁县,改隶达州;一,川东道原管之渝关税务,请就近归重庆府管理;一,直隶嘉定、潼川二州,请俱升为府治,设知府、通判、经历各一员,二府附郭,各一县,设知县、典吏各一员,并原属各县,俱归管辖,改州学正为新县教谕,训导为新县训导。’均应如所请,从之。寻升嘉定新升府曰‘嘉定’,附郭县曰‘乐山’,潼川新升府曰‘潼川’,附郭县曰‘三台’。”[12]从此,以“三台山”之名,作为三台县之县名,沿用到2020年,计286年。三台山之大名,因而更加广为人知。民国二年(1912)废潼川府存三台县。“潼川”作为府州之名,由宋至明清,共用794年。“梓州”和“潼川”,作为三台两大历史地名,很难评判谁轻谁重。隋代梓州,辖郪、盐亭、永泰、玄武、射洪、铜山、通泉、飞乌、涪城等9县。其中,盐亭、永泰,今为1县,玄武、铜山、飞乌今为1县,通泉、射洪今为1县。合计约辖今5县。清代“潼川府”,则辖三台、射洪、盐亭、中江、安岳、乐至、遂宁、蓬溪等共8县。计其实际辖区,则远远大于梓州。更重要的还在于,经历明末战乱之后,梓州故城已荡然无存。于今保存和有迹可以确考的,唯有清乾隆32年大修后的故城。环卫清代故城的潼川古城墙,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梓州”和“潼川府”之上,唐代的“东川道”和宋代的“梓州路”、“潼川府路”,均高于州和府,皆为省一级行政区划,故所辖更宽,影响也更大。尤其是,“梓州路”、“潼川府路”在“川峡四路”中举足重轻。“川峡四路”合称“四川”。“四川”作为省名,至今沿用。“潼川府路”辖2府、9州、3军、2监,即潼川府(治今三台县)、遂州府(治今遂宁市)、果州(治今南充市)、资州(治今资中市)、普州(治今安岳县)、昌州(治今大足县)、叙州(治今宜宾市)、泸州(治今泸州市)、合州(治今合川县)、荣州(治今荣县)、渠州(治今渠县)、长宁军(治今长宁县)、怀安军(治今金堂县)、宁西军(治今广安市)、富顺监(治今富顺县)、富国监(治今三台安居),共54县。“东川道”简称“东川”、“东蜀”(如唐人李洞《寄东蜀幕中友》、郑谷《东蜀晚春》、吴融《送僧上峡归东蜀》),辖梓(治今三台县)、遂(治今遂宁市)、绵(治今绵阳市)、剑(治今剑阁县)、龙(治今平武县)、阆(治今阆中市)、普(治今安岳县)、陵(治今仁寿县)、泸(治今泸州市)、荣(治今荣县)、资(治今资中市)、简(治今简阳市)等12州,东西两川,首开分治之例。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东川增辖昌州(治今大足县)、渝州(治今重庆市)、合州(治今合川县),共15州,计89县。据不完全统计,自唐至德二年(757)李奂起,至唐末,先后有40多位节度使在东川任(13)真是:东川、西川,平分秋色;彪炳史册,千古流芳。
注释:[1][2]《民国三台县志》卷一。
[3]《盐亭县志》第80页,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本。
[4]《民国三台县志》卷二。
[5][8]潼川知府张松孙《七古·咏三台叠翠》。[6][7]潼川知州张应诏《七律·登三台山》。
[9]《民国三台县志》卷五。
[10]《民国三台县志》卷三。
[11]《民国三台县志》卷六。
[12]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 149。
[13]《民国三台县志》卷十五。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全部回复4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4-16 11: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民间传说,三台县名的由来是新上任的县官从成都抬滑杆到三台中途时,因其中一个轿夫生病,本身四个轿夫,最后三个抬县官来三台上任的,县官就有感而发改名为三台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大卫 发表于 2020-4-16 15: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抹杀我的温柔 发表于 2020-5-20 12: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竹 发表于 2020-4-16 11:03
民间传说,三台县名的由来是新上任的县官从成都抬滑杆到三台中途时,因其中一个轿夫生病,本身四个轿夫,最 ...

不是这样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1 06: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民间传说而已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论坛元老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