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梓江虽小却大有来头:梓州、潼川都来源于它

  [复制链接]
记忆里的水上楼 发表于 2019-7-27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梓江

梓江又名梓潼江,梓潼水。“华阳国志”记载郪县之名源于郪江,梓州,潼川均以梓潼水命名。梓州,潼川命名时分别取“梓潼水”的其中一个字。梓江由梓潼县交泰乡进入三台县东北部的龙树镇,双胜乡后,再折入盐亭县,经玉龙镇入射洪县境,至射洪双溪镇唐代诗人陈子昂墓地独座山下汇入涪江。梓江全长345公里,三台县境内河长12.7公里。



微信图片_20190727152439.jpg


梓江,不是人们眼里渺茫不能溯其源的大江大河,也不是赶个考走个远房亲戚就能穷尽其所有的山溪山沟,它是涪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约4.74亿立方米,仅为通口河径流总量的1/7。尽管径流总量不太大,但因其源远流长,年内各时段降水量与分配差异较大,也是涪江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



作为梓江河畔“鸡鸣三县”之地的龙树,双胜交界处的涌泉寺(古称:川祖庙),在南侧山中有一座涌泉井,清泉极丰,喷涌不止,便有“涌泉”之名。据当地老人讲,涌泉寺始建于明代洪武24年(公元1391年),殿阁楼亭依山而建,“涌泉八景”点缀其中。以明清古柏见长,全寺有明清大,小葱郁古柏千余株,面积2.3平方公里。涌泉古寺风景秀丽,四季常青,大的古柏至少有700年高龄,小的也是百岁有余。其古朴风范,让一年四季景色各异,一日之中变化无穷其中:。观音亭“关刀柏”树干扁平,犹如武圣人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比邻的殿,阁,楼,亭以及明清古柏中隐隐透露出一种人间仙境的味道。涌泉寺正殿屋脊,以彩陶“水八仙”为装饰,这其中的“螺仙”,身背螺壳,顶盔贯甲,手执利刃,英武潇洒。据说,这“螺仙”便是在梓江涌泉井得 成仙的。



在民国初期(1913年)与开国元勋朱德元帅一起讨伐袁世凯称帝的北伐靖难军总司令梁渡也出生于涌泉寺下,后人为纪念他参加辛亥革命的英雄行为,便在“乐楼“植上‘将军柏’并为梁渡司令立碑塑像。



今天的涌泉古寺因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被毁损,古寺于2009年年重新组织加固维修,其面貌已焕然一新。在每年的农历6月24日便有涌泉古寺庙会,还有比邻的农历三月三仙女山公园庙会,每逢会期,鼓乐喧天,戏班轮流唱戏,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纷纷开展特色美食诸如:原生态的黄辣丁,母猪壳,羊肉汤锅,牛肉还有跑山鸡等一应俱全,当地至今还保留有石磨豆腐的手艺。




在美丽的梓江河畔,还有一位“打天下不坐江山的奇人”唐克明(1903〜1992),双胜乡四桥村人,在1924年年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北伐战争,后又投身暂编第15军刘伯承军长的部队,并随同刘伯承将军秘密转赴江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八一南昌起义”。后来,在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政委所属部队达二十余年,先后转战国内十三省,行程数万里,身经百战,参加过著名的开封战役,卜阳战役,淮海战役。在现代史上,唐克明同志在参加长征途经四川巴中时,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曾动员其回三台老家看看,他说要等中国革命胜利后才能回家,刘伯承与红军指战员们都深受感动,鼓舞,红军长征宣传队还将他的事迹编成快板剧演唱传播。唐克明在革命队伍里当过炊事员,机枪手,炮兵,老领导多次动员他当革命干部,他都憨厚地推 掉。在一九四九年曾立下头功,被评为战斗英雄,一等功臣,任命为湖北省英山县县长。两年后,他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便辞去了县长职务,心甘情愿当采购员,炊事员,后来他见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先后去钢铁厂,农业局种籽站做过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1955年年,唐克明便将自己的全部积蓄交了做党费,只身一人回到梓江河畔务农到死。





梓江在2018年7月10日的最大洪峰流量还达到了8700立方米/秒。梓江在流经射洪县天仙境内有拦河大坝一座,文革期间由一女总工主持建立,为多拱坝设计。在其拦河堰下百米处建有梓江桥。射洪县东岳乡地界处有一座全长568米的梓江大桥,兴建于1993年。梓江流域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4.7度至18.5度之间域内,气候温和,湿度大,雨量丰沛,无霜期长,除上游山区外,无霜期一般在300天左右,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0毫米,三台,盐亭,射洪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仅800余毫米。年降水量不但空间差异大,年际变化也大,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少水年之比一般为1.7 ,个别地方达到3以上,降水量年内分配也很不均,每年6〜8月降水量一般占全年的50%以上,12月至次年5月则不足年度的20%。梓江流域的气候特点,大致可分为上游 热带寒湿润山区气候,中下游亚热带偏干湿润丘陵区气候。受不同区域气候特点与下垫层的影响。使梓江流域从上游到下游,形成春旱,夏旱为主过渡到伏旱的分布模式据历史资料记载:。从1648年到1949年年的301年间,有27年发生大旱,平均11年发生一次严重旱灾特别是中,下游丘陵区,狭窄的流域特性,极度的土地垦殖,使覆盖率低,缺乏水土涵养自我调节能力,以致干旱缺水问题常年发生。




“再穷也要有根打狗棒!”共和国国防部长张爱萍曾经这样讲。这条打狗棒就是被民间传说的绵阳游仙,梓潼交泰与三台双胜交界之处的龙树。龙树镇位于长卿山附近,梓江河畔,如今的国人之所以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那是因为“龙树打狗棒”旁边在20世纪60年代有一大批为中华复兴而甘于默默奉献的优秀子孙在美丽而偏远的梓江河畔曾留下了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朱光亚,程开甲,彭桓武,陈能宽,周光召,于敏,郭永怀等的辉煌足迹,率先实现了“振我国威,扬我军威”的中国梦。当时的中国老科学家带领一批刚从大学里走出的娃娃,‘卧薪尝胆,忘我攻关’,白天挑砖,抬瓦搞基地建设,夜晚挑灯夜战学理论,搞专业。他们隐姓埋名,藏匿深山,废寝忘食“精心研究,精心设计,精心试验,精心制造,力争第一,慎之又慎,万无 一失”。而且,在苏俄专家撤走并销毁国防科技资料,中国人本就缺少技术经验的情况下,这些让后人无比崇敬的‘文曲星张亚子’依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和聪明才智,反复摸索出了世界上较为尖端的国防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理论的全新突破,完成了中国的原子弹设计和氢弹设计,从而成功爆炸了中国人自己的“争气弹”,国人在世界的地位随之提高,大中华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今的梓江河畔,随着“中国文昌海峡两岸文化”,“中国两弹城红色文化”以及三台龙树“万亩花海,千亩图案”之“大地艺术节”创意造型,让海内外游客在“龙树打狗棒”之地惬意地感受到了“美丽中国”的新春气息。于是,“中国西部写生基地项目”正有计划地落户于梓江河流域,“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写生创作基地项目”准备投资建成‘漂浮岛,写生基地,生态康养’等乡村振兴,精准脱贫综合体。这不禁让人们想起了1908年从三台龙树走向‘陆军速成学堂’参加中国同盟会的川军癸丑北伐著名将领梁渡的亲密战友朱德元帅所说的一段话:“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感到过劳累。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 的道路。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 作者:谢勇

图片:三台县水务局



来源:史志三台

总监:梁胜  

审核:邹莉龙梅

责编:喻月嫦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奋斗一生 发表于 2019-7-27 15: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梓州,有福之州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