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悦读时光·随笔】马亚利‖ 三台人的戏曲情结

  [复制链接]
木子的李 发表于 2020-1-20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微信图片_20200120111706.jpg

一次从茶园门口经过,被里面的锣鼓声吸引住了,借着歇息,走了进去,原来里面在摆(唱)围鼓,环视茶园四周,场内观众不是很多,稀稀拉拉一小群人。
      同路的朋友是个川剧迷,他说:这是个玩友堂子,唱的不行,听的人少,如遇上唱得好的玩友,人挺多的,还说:这些玩友大都游走于民间,每逢诸神诞辰,农家红白喜事,都要在庙会唱,或在空旷处搭台表演,供百姓观赏。
      朋友说的这种玩友堂子,我是见过的,儿时在学街中医院旁二楼上看过表演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几根竹竿、一人,一锣鼓,就支撑起所有的人物和情节;在南门外看过木偶戏,一位老人用二三根木棍把一个木偶人高高举起,然后拉动牵着木偶人的绳线,人物就活蹦乱跳了。
还有川剧,虽说它在某些地方已经断代,但在我的记忆中,当年三台川剧团是很火爆的,特别是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三台川剧团进入了鼎盛时期,每天剧团门前门庭若市,所以,对于川剧,作为一个三台人,我是有情结的。


我出生在下南街,父亲告诉我,解放前他和婆婆爷爷就住在下南街湖广会馆(解放后三台川剧团)斜对面,我们家族是世代手工业世家,爷爷的帽铺,堂爷爷的裁缝铺在三台是响当当的,那时,湖广会馆除了客家人聚会外,会馆里面还唱川戏,且具规模,婆婆爷爷及祖宗都是川剧爱好者,特别是爷爷,做生意累了时,就哼上几句,一有外地来的演出团队,场场不漏,父亲说:晚上,他和婆婆爷爷一大家人常常都是听着川剧唱腔和锣鼓敲打声入眠的。
      父亲还说:爷爷当年和好多唱川剧的演员、玩友都是朋友,这些演员穿戴比较讲究,经常会在爷爷和堂爷爷那里去做帽子和时装。
      父亲说的这事我是知晓的,我出生时,亲婆婆爷爷都去世了,但还有一个漂亮的后婆婆在,这个后婆婆也是个川剧迷,她当年出身在一个大地主家庭,由于家庭特殊,解放后无人敢娶,只得委屈嫁给爷爷填房,填房后没过多久,爷爷就在大跃进时得水肿病去世了,于是,后婆婆年轻守寡,除了上班外,其于时间就沉迷于川剧中。
      我家堂爷爷住在学街,一次跟婆婆过去走亲戚,听见堂爷爷说:这些天忙得很,川剧团的秦花脸要做一批演出服装,把我们请进剧团,现场一个个量体裁衣,加班加点缝制。我问婆婆,啥子叫秦花脸,婆婆说:花脸就是唱戏时,脸上画的妆比较浓烈,个性比较火爆的人,于是婆婆给我讲了一段关于秦花脸秦朝京的故事。婆婆说,早些年,秦朝京父亲和我们家爷爷是朋友,他们都是做手工业的,他家名气也大,是成都第一家开西服店的,在业界声誉很高,他父亲曾任成都服装帮董,由于三十年代军阀打巷战,后生意衰落,当时秦朝京才十来岁,就跟他妈妈在成都三益宫(又叫三义宫,是纪念三国刘、关、张结义的祠庙)的剧场内租了个一个多平方的地方,摆摊卖香烟,瓜子之类零食维持生计,做了好几年,耳濡目染,就学会了唱很多戏,还学会了打小锣,做服装,后来,他又去当学兵,再回到三台后打起了烂仗,由于懂戏就进了刘铁军的戏班,直至解放。 婆婆还说:到了五十年代初,爷爷置产业在下南街岳家巷巷口,于是,我的童年,又和父亲一样,晚上常常是听着川剧唱腔和锣鼓敲打声入眠的。


记事起,我家墙上一直挂有一把二胡,早先还能听父亲拉上几曲,哼上几句,后来二胡被同事借去没归还,加之家里孩子多,压力大,就很少听到父亲再唱了。
      我家有个大姨,她大我妈妈二十岁,住在凤凰山顶后的周家大院,解放前毕业于女子中学,大姨夫是个私塾先生,大姨和大姨父是一对川剧玩友,就在他们当五类分子时,唯有哼上几句川剧能解心中苦闷,所以,大姨每次来我们家时,最爱和婆婆凑在一起聊川戏,于是,妈妈就煮饭,一家人热热闹闹的。
      后来我结婚了,住到老西街清真巷,离川剧团也不远,有了孩子后,孩子几乎没接触过川剧,但他仍遗传了我们的川剧情结,2013时,儿子独自背着相机,一个人行走在三台唱川戏的茶园、绵阳铁牛广场、新都、绵竹、乐山等地川剧演出场地,用脚步去丈量川剧的发展历程和衰落。



      回家后,儿子做了两本书,一本留在了母校——四川音乐学院,一本放在家,闲时,我一有空就去翻看,书上面有他用相机和文字记录他丈量川剧所走过的路程,还有老一辈川剧工作者对川剧的评价和对现今川剧业的无奈。




儿子书中写道,2013年四月,我去采访了德阳"姊妹花"川剧团,他们下午两点在绵竹民族巷上演川剧《大破天门阵》,门票加一杯茶八元一张,民族巷剧场里有两百个座位,里面除了老年人,就我一个年青的,我感觉仿佛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我拿着相机边拍照边采访,还在心里黙黙算了一笔帐,两百个座位全坐满,收入是1600元,其中演员9人,乐队7人,卖门票一人,共十七人,除去茶水成本和剧团的维持开销,到他们手里钱已微乎其微了,我心里颤动着,他们难啊!真难!
      过了几天,当我再去绵竹时,又采访到了绵竹前川剧团副团长陈能信,陈团长说:我们演的川剧剧目和剧本都非常优秀,里面充满了诗情画意,它和作诗一样,讲究对仗,不管是唱啌还是唱词,字字句句都是一首诗,一幅画……最后陈团长悲观地叹道:当我们这群老演员和老观众走了,中国川剧,谁来继承,难道川剧,就要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剧终吗?




在乐山,我去时,剧团的大门紧锁着,我不知大门什么时候才能开启,远远望去,清冷的戏台只是一个装饰。我怀着对川剧独有的情结,和朋友在茶园里找了个位置坐下来,要了杯茶,开始品茶听戏,好不容易等到折子戏唱完,我们几个人互相对视着,言下之意是,他们唱的啥?走出茶馆,大家开始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四川人听不懂川剧呢?还是同路的朋友给我们做了解答:今天唱的是传统川剧,传统川剧它讲究字正腔圆,至于为什么听不懂,一是传统川剧唱腔文言文味浓些,二是他们唱的那段历史与我们不熟。




回家后,我开始在记忆中搜寻我家先辈曾经给我讲过的戏曲知识,又从文章中了解到, 昆剧起源早,是其它地方戏曲的鼻祖,而川剧,他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四省,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时,移来了不同地域的人民,也带来了与他不同地区的声腔艺术。
      川剧中的声腔艺术主要分五种,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其中高腔唱腔高亢、曲调激昂,曲目繁多,别具风格,它源于江西弋阳腔,弋阳腔它无曲谱,特点是一人唱众人和,所以它和川剧帮腔的形式相同,也是川剧最具代表性的声腔艺术。




我们三台,是历史文化名城,过去,三台人不但唱川剧,还唱京剧,抗战时期,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时,一批北方学者与学生把京剧带到三台,解放后,京剧团随慰问团到南充部队慰问演出,之后便留在了南充。川剧在巴山蜀水土壤中形成,在西南地方遍地开花,现在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我们三台川剧团,解放初期民间就有好几个(那时称班社),比较有名的就是从梓潼过来的铁军川剧团,三台乐加剧团,解放后,国家分别把民间剧团(班社)聚在一起,就成了名扬川北的三台川剧团。


  在此,我也给大家分享一个三台川剧团的缩略图,从中了解三台川剧团的组建、发展、剧终。
     1951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派出干部对当时三台县的三个(城区两个,乡镇一个)民间班社分别进行了组织清理整顿,于1952年合并为"三台县大众剧团",合并后"三台县大众剧团"又分为"大众剧团"一队,"大众剧团"二队;1953年再次组织清理整顿后,报四川省文化厅注册定名为"三台川剧团"。
      1959年三台又先后成立了"三台县杂技团",三台县"歌舞团(文工团)",1960年4月经县委,县府决定三团组合成立了“三台县人民艺术团“,几年后于1968年又复名为"三台川剧团"。
       期间,1952年,政府划拨了县城老西街旧"中心市场“改建为简易剧团, 1959年政府第二次划拨资金和剧团自筹资金在下南街(湖广会馆)修建剧团。
      建团以来,剧团经历了自负盈亏,财政定额补贴,发展第三产业,最后,这个让三台人魂牵梦绕的川剧团,慢慢降下了帷幕。



如今,振兴传统文化,绝不是一句空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现在在三台潼川古城非遗馆里,川剧又有了他的一席之地,我期待,在二O二O年春节古城开放期间,我们三台的川剧演员、玩友以及怀有川剧情结的三台人,将在古城迎来川剧艺术的春天。

来源:梓州悦读时光
主    编:姚小红
副主编:马亚利
   编    辑:紫箫吟月、李丹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可以加我们客服媛媛,微信号:santaizxAPP【李**,191****8601】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21 05: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川剧可以在古城里传存一下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长河川淼 发表于 2020-1-23 1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三台的戏很悠久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张主任 发表于 2020-1-30 1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点赞并支持传承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