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校变化大 功在一双脚
原三台县城关第一小学,从当年的“本末倒置”,到今天的“名副其实”,受到20多家“国”字号新闻媒体关注,成为10多个国家、20多位国际友人来学习参观的一方名校。有人说,这些变化,都是师生们用脚踢出来的。
如今的七一小学,拥有两个分校,60余个班,3060余名学生,成为全绵阳市最大的一所公立小学。
这二年,每年暑假期间,学校领导像躲债似地,想方设法躲避那些前来说情的熟人朋友关系户。很多家长,都想将孩子送到三台县潼川镇七一小学来读书。怎奈学校的校舍、师资有限,无法满足。有的家长,以孩子在七一小学读书为荣。如果有人问起,孩子在哪所学校念书?凡孩子在三台县潼川镇七一小学读书的,回答的声音都要高八度。
在七一小学读书的该子,不但自信,还有一种自豪感。上学或放学,无论独自一人,或几人同行,都是腰杆挺得直直的,大的护着小的。上学,一路直奔学校;放学,一路直奔家里,从不在外面惹事生非。
当我进入这所学校,想搞清楚这所学校近年来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老师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 “学校变化大,功在一双脚”!
一句话归总,从当年的“城关一小”,到今天的“七一小学”,所发生的变化,归功于师生们的一双脚!
说到底,就是踢足球!
当今的七一小学,有专职体育教师9人,其中有3名专职的足球教练。
低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有1节专门的足球课; 中高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仍然有一节足球课。
学校里天天有足球的赛事,除了有代表学校水平的男女生校队 ;各年级,有代表年级水平的男女生年级队;各班还有各自的男女生班队!
足球,成了七一小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大多是一个肩膀挎书包,一个肩膀挎着装足球的网篼。有的学生,居然踢着足球上学或回家。为了安全,学校特意将一些踢球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规范。
七一小学的教职员工,多年来形成一种共识 : 在课堂上,是尽职守责的教师,将知识的乳液灌输给每一位学生;走出课堂,要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将生活中的良好习惯,传授给每一位学生 ;潼川镇七一小学的老师们懂得起,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教书育人”!这就是他们平常说的,当教师,要像父母一样,对待每一位学生!
学生们喜欢踢足球,老师们就和学生一起踢。无论课外活动,还是课间操,甚至早上上课之前,只要有学生在玩足球,老师们都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同孩子们一起,踢上那么几脚。学校里凡是有学生踢球,几乎都有老师参与其中,师生共同组队,师生同踢一个球,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
这项举措的初衷,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没曾想,还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络。在课堂上,是师生关系;在运动场上,就成了踢球的球友。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七一小学开展足球运动,也没有例外。
家长们对孩子的要求与学校的教育宗旨是有差异的。
家长们对学生的要求,一是每天把作业做好,二是考试有个好成绩。为了让孩子小学毕业能读个好初中,当孩子们进入高年级时,很多家长就不让孩子踢球了,希望学校对足球运动降温。
娃娃们却不听招呼,在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可以管,到了学校,便是孩子们的天下,照样见缝插针“两军对垒”,只待上课的预备钟声一响,立刻进教室准备上课。
龙门阵接到摆——用脚踢出来的巴蜀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