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扶持工商业 潼川豆豉经风雨
邹 开 歧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重视对工商业的扶持和发展。
县人民政府设立了工商科。改组各行业同业公会,成立了“三台县工商业联合会″
1950年12月15日,成立了“三台县工商业联合会城关酱园组”。
1952年5月,县政府牵头,将酱园组改为酿造业同业公会。
1953年7月,人民政府将面粉业、酿造业合并,改为“三台县工商联合会食品制造工业同业公会″
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城区现有的26家酱园纷纷申请公私合营。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城区酿造业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公私合营三台县城关酿造总店″。
从此,潼川豆豉的产销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仅由姓“私″改为姓“公″,而且产与销开始分离。
生产单位,集中精力抓生产,提高质量创品牌。
销售部门全力以赴,拓展市场找销路。
紧接着,经历了公私合营后,又改名“地方国营三台昙副食品加工厂”。
潼川豆豉的酿制,经历了由个体私营到公私合营,再到地方国营。
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之后,1961年根据“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对商业体制,商业网点进行调整恢复。
1963年,生产潼川豆豉的酿造厂改为国营企业。
1977年4月,改名为“四川省三台县糖果酿造厂″,屬商业局领导。
不管厂名怎么改,不管工厂姓私、姓公、还是姓国。酿制豆豉的工匠,还是那些工匠;掌握火候的师付,还是那些师付。在这些工匠的心目中,不管怎么改,精工酿制潼川豆豉的工艺只能往好的方面改,这才是潼川豆豉的唯一出路。
在改制的过程中,工匠和师付们始终坚守潼川豆豉的质量标准进行生产。.
不仅坚守色、香、昧、体的感官指标,让潼川豆豉始终保持油润有光泽的黑褐色,醇香浓郁的酱香、回甜化渣、咸淡适口的鲜美味道,松散完整的颗粒。还一丝不苟地按四川省标准局规定的相关指标进行生产。
这期间,潼川豆豉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生产与销售。
大豆,是生产潼川豆豉的唯一原料,三台人多地少,首先要保证一日三餮锅里有煮的。建国前,百分之七十是川北山区大豆。从安县、江油、青川、平武运进,部分由合川水路而来(称下河黄豆)。
建国后,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豆豉用粮完全由人民政府计划分配,虽然难于满足数量,由于各级重视,潼川豆豉的生产基本稳定。在物资紧缺的困难年代,由省、地下拨指标,提供原料。产品由省、地调出销售。
1981年,按国家“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企业可以进入市场收购黄豆扩大潼川豆豉生产。
不管有多困难,潼川豆豉始终坚持“质量就是生命,信誉就是效益″的宗旨。在不改变传统工艺特点的基础上,改变生产条件,提高产品质量,保持传统特产一一潼川豆豉的固有风味。
从1964年开始,对豆豉生产实行了定料、定产、定消耗、保质量的“三定一保″责任制。
严格做到:选料认真适时泡,蒸时生熟很重要,制曲气温掌握好,盐酒水分均匀操,后期发酵勤管理,产品优质传㨗报。园满完成了国家商业部提出的‘三年调整中,在数量上保证正常供应,在品种上恢复历史最好水平,在质量上达到部颁标准和无害条件的指标。
让潼川豆豉在保持传统特产风味的基础上,提高了质量。
龙门阵接到摆一一
欣逢感世昌国运 潼川豆豉成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