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歧
有史料记载,距“正顺号”、“德裕丰”、‘长发洪”之后,城中以大资本开设酱园者数十家,
当年三台境内除了涪江和凯江的水路运输之外,还有两条陆路运输的官道,一条是东出秋林驿通盐亭,西出建林驿经观音场(今西平镇)接中江的小川北古道。另一条为连接中江柏树垭经幸福、鲁班、观桥、安居、郪江、建中、景福、双乐,连接射洪广兴的古郪道。
县城里的豆豉除了走涪、凯两江水路,就是从西达成都,东出阆、巴的小川北古道,或经中江县柏树垭入三台鲁班镇经景福出境的古郪道。
我的老家就在(西平镇)小川北古道上,儿时,常看到搬运潼川豆豉的挑夫结伴而行。不但壮观,更有那豆豉的香味“牵”着我们的鼻子,跟在挑夫后面,直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才肯罢休。
说起豆豉的香味,民间还有歌谣作证:“出门三五里,忽闻异香飘,借问是何物?豆豉一大包”。
还有“潼川豆豉保宁醋,荣隆二昌出夏布”,已经把潼川豆豉视为四川省的品牌了。
有史料记载,辛亥革命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当时以生产潼川豆豉为主的酿造业,已成了三台的重要行业。
“清早起来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潼川豆豉的出现,自少在三台县,丰富了酿造业的内容,提升了酿造业的档次,为作坊老板开辟了赚钱的新门道,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台城内的邱、冯两家为扩大经营,向外发展,走出三台开作坊。邱家到成都开了“长发鸿”酱园,冯家到江油开了“馨香园”酱园。
冯家的馨香园酱园,还利用香菌研制了口蘑酱油。
随之而来的是,潼川豆豉的制作工艺不断向外传播,到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三台城内已有酱园17家。到民国34年(公元1945年),已达36家。
潼川豆豉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助推了饮食业的繁荣。三台的很多名小吃,就与潼川豆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比如钟凉粉。
说起钟凉粉,至今还有很多人怀念。30多年前,一位从小在三台长大,后来由台北旅居美国的博士在信中写道:“少时诸多事矇胧,独未忘却钟凉粉”。可见“钟凉粉”乃非同一般的食品。
钟凉粉为什么好吃?为什么会让人刻骨铭心的留恋?这和潼川豆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钟凉粉的创始人钟明海,凉粉调料中的豆豉糊特别讲究。在县城内数十家酱园中,只选用方家街水井巷谢家酱园的豆豉。因这家酱园有一口井的水特好,酿制的豆豉有“出城三里三,香味还在城里边”之美誉。钟明海将豆豉置于微火锅内烘焙时,用器具在锅内拭擦成粉,然后用水煮成糊,与其它调料巧妙地搭配在凉粉中,诱人的凉粉香味便扑鼻而来。
还有很多小吃和菜肴,都因为用了潼川豆豉而受人喜爱。
由于三台境内,新开的酱园不断增多,酿制潼川豆豉的酱园已成为本地重要行业。
俗话说得好,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一座县城,几十家酱园,生产同样的产品,不讲规矩行吗?
龙门阵接到摆——
同业好似同船渡 有规有矩成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