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三台药市祖师传奇第二十九回(连载)

  [复制链接]
木子的李 发表于 2019-12-11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第二十九回:受荐李珣赴京师,结伴昌遇救宗师


云雾缭绕的涪江两岸,仿佛披着白纱的少女,所有的绿意若隐若现。晨雾悄然散去,鸟儿欢快地在枝头鸣叫,远处山峦的泉水,叮咚流进浩浩涪江,沁人心脾的青草香味,在四处弥漫着,让天地间一片澄澈。在江岸一条条沟壑纵横的山野里,经常见到肩背竹篓,手持药锄的王昌遇,身边总有一个几岁的男孩子,与他一道仔细地在草丛里寻找着药材。小男孩轻轻擦汗的瞬间,你可以看到一张俊美无比的脸,那是不同于普通汉人的容貌。

骨子里流淌着波斯人血液的李珣,虽然家财万贯,物质丰盈,却非常喜欢汉族文化以及这里的风土人情。为了让自己融入到这片陌生而喜爱的土地,不惜放弃自己祖上的信仰,热爱上了道学,迷恋上了易学,努力学习起了汉文化。

这个李珣不是别人,他就是史书多有记载,从小熟读诗经、汉书,擅长吟诗填词,成为晚唐五代时期一代词宗,同时又熟悉中医药理,写下了中国古代第一部介绍外来药物《海药本草》巨著的那个李珣,故而在中国文学史与医药史上都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迹,这个波斯商贾后裔,为“海上丝路不仅是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下了一个最生动的注脚。

李珣的弟弟李玹,号李四郎,其名字玹与珣一样,都以王字作偏旁,反映的也是与王昌遇的这种特殊关系。李玹在道学与药学上,受王昌遇影响很大,是著名的炼丹术士兼草药学家。他喜游历,好摄生,尤以炼制丹药为趣,倾尽家产以香药为业,曾为前蜀王衍的太子率官。

李珣的妹妹李舜弦也是一位女诗人,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女画家,在五代十国时期被前蜀皇帝王衍选入宫中,立为昭仪。

李珣见同伴对科考的积极态度,使得唐末出身的李珣也很激动,几次央求父母之后,李珣进入了学堂,他的汉语并不流利,腔调有些像其父李苏萨。每当他用这生硬语调摇头晃脑读文章,诵道德经时,总会惹来周围同学的嘲笑。李珣并不在意这些,依然以极大的热情学习着,虽然生活里的诸多习惯,让他洋相百出,但他努力适应着。并且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同伴中总是出类拔萃,这也让他受到了很多同伴的嫉妒。


这些烦恼,李珣并不因此而沮丧,反而让他更努力地学习汉文化,在一些人的质疑声中,竟然参加了科举考试。唐朝以来根本没有外籍人士参加科考,他可谓是入唐以来第一人,枯燥生涩的八股文,有人终其一生未能入仕,而李珣不仅考取秀才,还被地方以优秀人才举荐到京师。在李珣赴京师时,王昌遇也正有到长安云游的想法,于是师徒二人结伴同行。

在赴京师长安的出川古道米仓道上,王昌遇与李珣这一老一少,听着过往马帮唱着民歌:
岩碰岩哟山碰山,
爬不完的坡啊上不完的坎。
马帮走不完米仓道,
背二哥背不直路弯弯。
踏溪水跳石磴,
上天梯过云栈,
摇晃晃的是二架子,
悬吊吊的是心尖尖。
难、难、难,路难行,行路难……
这首民歌不仅是米仓道的真实写照,也唱出了离家人心中的孤独。

当他们来到山南节度使治所汉中时,全城都在传着一件奇事。说的是节度使樊泽的独子樊宗师准备进京赶考,不料双眼突然失明。樊泽请了多位名医为儿子诊治,都丝毫没有好转的迹象。

这位节度使樊泽,从小在河朔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长大,会武功,喜兵法,初由节度使薛嵩表奏为滋州司仓、尧山令。德宗建中元年赴京城长安参加应试,被宰相杨炎看重,推荐任右补阙。一次,德宗召樊泽问兵法,听后赞叹所论与自己的主张相合。因此,命樊泽兼御史中丞,充通和蕃使,受到吐蕃大臣结赞礼遇。不久,樊泽又随凤翔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在清水盟会,任御史中丞、山南节度使行军司马等职。

    樊泽任节度使行军司马时,因有武艺,射猎在众将之上,所以“人心服之,贼众畏焉。”建中三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反叛,樊泽时任山南东道节度使,率兵讨伐,多次与李希烈交战角逐,擒其悍将张嘉瑜、杜文朝、梁峻等人,攻取唐、随二州,使李希烈叛军士气低落。

李希烈平定后,樊泽加官检校礼部尚书,不久升任荆南节度观察使。襄州节度使曹王皋死后,军士内乱,抢劫民财。唐德宗认为樊泽在襄汉百姓中威望高。为平定内乱,任命樊泽为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后加官检校尚书右仆射。

    樊泽在唐后期的将帅中,威望很高,特别是在他任官多年的襄、汉地区。这不仅是因为樊泽武力过人,精通兵法,更是因他为官清正,明察秋毫而备受百姓爱戴。

可是,樊泽却有一块心病,自从二十多岁娶妻,十年未育下一男半女。这年,在平定李希烈叛乱后,妻子忽然有了身孕。消息传开,人们都为樊泽感到高兴。

初冬的一天傍晚时分,天空响起一阵惊雷,樊妻生下一个男孩,樊泽为儿子取名宗师。三天后,樊府门前排起长队,百姓们纷纷前来道贺,同袍下属、富户乡绅更是络绎不绝,但都被他挡在门外。

正当大伙交头接耳之际,樊泽带领家人们抬了三大箩筐热气腾腾的红鸡蛋来到大门前,对众人说:“我婚后十载方得一子,固是喜事,却也不能因此坏了规矩。今天谁的礼我都不收,但大家的心意我领了,现在就请各位每人吃两个红鸡蛋,以表谢意。”

光阴似箭,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樊宗师出生后,妻子再无所出,樊宗师成了独苗。樊泽此时已升任襄州刺史。六月间,襄水汉水泛滥,汛情严重,庄稼无收,皇帝钦点赈灾。樊泽头一件事,就是打开官仓,发放赈粮,稳定民心,并动用官银,开沟治水,垦荒复耕,惩治救灾不力的官员,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王昌遇听到樊泽在百姓中有这么好的口碑,心里想,无论如何也要治好樊泽这根独苗的眼疾。于是,拉上李珣就直奔樊府,当二人来到樊府大门口时,被下人拦在了府门之外。

李珣忙指着王昌遇介绍到,这是东川梓州来的神医,他可以治好公子的眼睛。下人拿不定主意,入内禀告。樊泽虽然有些疑惑,但抱着病急乱投医,死马当着活马医的念头,忙吩咐下人快快有请。

王昌遇诊了脉,问了问樊宗师病前有什么征兆,樊宗师如实答到,看到父亲日夜为公务操劳,我一心想考取功名,为父分忧,因此一连三天三夜没有合眼,准备着应考,可是,就在第三天夜间,突然头一阵眩晕,眼睛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王昌遇微微一笑,叫樊府的下人拿来药锅,从随身的布袋里取出了三匙冬青籽、六小节干藕、九粒莲籽、十颗麦冬放入药锅,吩咐下人加开水一大碗,用武火先煎一刻钟,再用文火煎半小时。下人冲口问道:“您这东西能行吗?”在旁的樊泽听到后,责备了下人几句:“你怎么这么不懂规矩?还不快按神医的吩咐去做!”

下人按照王昌遇所说,把煎好的药端了过来,王昌遇接过药锅,小心翼翼地将药倒在一个碗里,取出一根银针,在自己的左手食指上刺了个小孔,滴了数滴血在药碗中。

樊泽奇怪地问:“老人家,你这是为啥?”王昌遇随口答道:“公子的病是急火攻心,以至经脉淤塞,这心病还需心药医,这几滴血是药的引子,能使药力渗透血脉,通经活窍。”

王昌遇一边说着,一边叫李珣将药给樊宗师喂下。一旁的樊泽若有所悟,连连点头,
樊宗师服完药后,就躺在床上睡了。王昌遇对樊府的人说:“你们千万别打扰他,一定让他睡足时辰!”随后收拾东西准备走。
樊泽连忙拉住王昌遇说道:“老人家!我还没有答谢您呢!怎么就要走了啊?”李珣听了樊泽的话,对樊泽说道:“我师父是慕大人的官声而来,做事情与你一样,从来就不图回报。”

樊府的师爷见王昌遇急着要走,心生疑惑,又不好直接把话说破,连忙接口委婉地说道:“神医!您看这样好吗?我陪您在这天汉之城四处逛逛,等公子睡醒了,若有个什么不适,你也可以有针对性的再加一下药,到那时再走也不迟嘛!”王昌遇哈哈一笑道:“看来师爷你是不放心我的药吧?你这意见也好!我就等这孩子醒了再离开吧!”

师爷陪着王昌遇和李珣出了门,午时一过,樊府忽然热闹起来,公子的眼睛真的复明了!见王昌遇回到府中,樊宗师连忙上前叩拜。
樊泽见此很感惊讶,问道:“孩儿!你的眼睛刚好,并没有见过神医的真容,怎么会认得他呢?”樊宗师答道:“刚才我在睡梦之中,他老人家就坐在我床边,嘱咐我养好精神,日后定能高中。”

众人听了都感到十分惊讶,原来这真是位神医啊!樊泽夫妇和下人们立马给王昌遇跪下,千恩万谢。
王昌遇扶起樊泽说:“大人何必行此大礼?老朽是钦佩大人的高风亮节,因而甘愿效此小劳,何敢言谢呀?”
樊泽想到王昌遇还没用餐,忙吩咐下人杀鸡款待。王昌遇说:“老朽已素食多年,不可开杀戒,只要有素菜就行了。”樊泽便命下人给王昌遇准备素菜,并吩咐烧菜前将菜刀、砧板、锅、铲、碗、筷,都洗得干干净净,并用开水烫过,以免沾荤。

樊泽父子俩陪王昌遇用过餐后,请王昌遇到厢房休息。
次日早晨,他们再去看王昌遇时,王昌遇却已不见了踪影,只在桌上留下一封书函,樊泽打开一看,上面写道:
宗师灵悟长相乖,且有经国济世才。
明年大考能遂愿,金榜题名好运来。
授官东川凤凰舞,小庙南墙为君开。
心诚能知日后事,传布天下胜琴台。
诗的前四句话,在第二年就得到了应验,正如诗里所言,樊宗师进京应考,以“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登第金榜,初为太子主簿,后升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绵州刺史、绛州刺史等职。樊宗师为官治理有方,家富好施,后任谏议大夫,为晚唐散文家,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参加者之一,为文力主诙奇险奥,刻意求奇,喜用生僻词语,流于艰涩怪僻,时号“涩体”,应相当于今天的朦胧诗。原有诗集留存,录诗七百六十九篇,现已失传,今仅存散文两篇,诗一首,对晚唐及宋初散文有一定影响。

他到东川的绵州任刺史时,处处以父亲为榜样,上任几个月,就对绵州民情深入了解,将公务处理得井井有条,留下了很好的官声。绵州人赞他“于我有德”,后来绵州人建立的思贤堂,就供有樊宗师的塑像。

在冬闲时节,公务相对减少,樊宗师专程赶到梓州寻访王昌遇,结果却让他惊异不已。樊宗师照诗中所说,授官东川已得到应验,他对后面的内容按图索骥,果然在州城西郊凤凰山找到了小庙,听庙里的道士讲,王昌遇已过世多年。他又四处打听李珣的下落,从人们的口中,樊宗师知道了李珣与王昌遇去到京城的一些情况。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很艰难,不仅食不果腹,就连有病也无钱医治。拿着地方荐书去到京城的李珣,并没有受到朝廷重用,他的西人长相在官场还经常被人拿来调侃开涮,背地里称他为“李波斯”,说他鼻高如山,眼深似潭。对这些玩笑,李珣倒并不是很计较,而是一本正经地说,山高有灵气,潭深水更清。又做诗作答:
异域从来不乱常,波斯腹内有华章。
我若折得东堂桂,胡臭熏来也是香。

京城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他们或吟诵联赋,或对酒当歌,而混迹其中的李珣,在这群文人中却是很引人注目。他的词轻灵飘逸,寓景寓情,精致典雅:
柳丝垂,花满树,莺啼楚岸春天暮。棹轻舟,出深浦,缓唱渔歌归去。

这首词李珣一出口,就博得了文人墨客们的赞赏。但是,也有一些酸腐的文人,对此表示不屑,认为李珣不同于土生土长的中原人,写得再好,也不过是哗众取宠。

樊宗师知道李珣仍在长安作“京漂”一族,心里想,王昌遇前几句诗,都印证他预知未来的准确。他按照诗的后几句,找寻到了这儿,说明此地定有玄机。

想到这里,他叫随从借来锄头,将庙里的南墙挖开,在夹墙里找到了一个铁盒,里面包着两本册子。一本是落魄仙送王昌遇的残书,樊宗师翻看了几页,上面密密麻麻的写着王昌遇在用药实践中的点评及药方,油纸的封面上写着李珣留存。另一本书是一百首七绝诗组成的签文,每首签文诗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最玄之处是签文没有详细解释,但一切都可自行会意,这要靠个人的慧根去参透当中的玄机。

书的最后一页写着,要想签文灵验,抽签的一定要心无杂念,双手合十,心中默念,神仙显灵,指点迷津。然后把自己的情况也默念一遍,包括姓名和出生的年月日时。求签一定要虔心祈求,就会应验。一样的问题只能问一遍,不能重复,不然就不准了。抽签拜神,就是寻找自己的导师,学习神的处世智慧,积德行善,身有智慧,心有慈悲,明心见性。


来源:中兴药业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可以加我们客服媛媛,微信号:santaizxAPP【李**,191****8601】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