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古梓州 今三台”
绵三交界处 有个宝葫芦
邹 开 歧
古梓州,今三台,与绵阳交界处 ,有个芦溪镇 。

芦溪镇地名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据传,此地有石质火葫芦和水葫芦各一个,水葫芦位于溪边,被称葫芦溪。
还有一说,从清乾隆四十三年,潼川知府沈清任在新建慈恩寺碑记中得知:“梓郡北郭沿江行八十里,四山环合,峻流中奔,出而渐放,状若葫芦,得地名葫芦溪。盖连梓绵之界,蔚然一市镇也”。
又有一说,很多年前,火神庙中有“水葫芦”,武昌馆背后有“旱葫芦”、曾经有座横跨涪江的(绿藤)桥下有个火葫芦,分别主当地的水、旱、火三灾。
我发现,勿论哪种说法,都绕不开这个“葫芦”。
因为,这“葫芦”就是古梓州,今三台与绵阳交界处的一个“宝葫芦”!
有事实为证:
明朝和清朝年间,曾经在这里设置盐课大使,清末为县丞署,民国时期设县佐,又称“芦溪分县”。

从乾隆元年设葫芦溪盐大使至五十五年改为盐辅县丞,民国初改为县佐。勿论县丞,还是县佐,都是县的辅官,俗称支县官。
葫芦溪从前清至民国,历为潼川府、三台县的官隘要寨。乾隆五年设讯署,并有把总一员,率兵镇守。
葫芦溪,不仅是绵三交界处的铜墙铁壁,维护了县城的安宁,还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的一个据点。
1929年春天,邹凤平、赵利群受聘于芦溪涪江小学任教,同年11月,史伯康由省委派来三台工作,于芦溪建立党支部。
1930年夏天,中共三台中心县委在芦溪太平桥俞汉杰家召开工作会议,听省委派来的金乃文传达中央工作会议精神。葫芦溪,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台县设立的红色据点之一。
葫芦溪,还是个培育人才的宝葫芦。仅仅一所“四川省三台县芦溪中学”,据我所知,新中国成立前后,在这所学校作过校长的,就有三台县人民政府县长王棣之、三台师范学校教导主任张凌新、绵阳地区文教局主管文化的领导王文才、县文教局副局长毛孟萍、绵阳地区文教局长余镇新、县人大副主任謝光裕……。
从芦溪区委、镇党委,区政府、镇政府进入三台县五大班子、各局委办的领导就更多了,曾有人称葫芦溪是三台的“黄埔军校”、人才摇篮。
我以为,绵三交界处的这个葫芦溪,不仅仅是从绵阳方向进入三台的一道大门,还是咱三台人的一张脸。咱们三台人,应该感谢曾经在这里为官的各路精英,将这道大门把守得严严实,让这道大门内的父老乡亲安居乐业,让县城四季平安。
特别要感谢曾经在这方土地上和正在这方土地上工作的人民公仆,是他们“行得端来坐得正,一步一个脚印印”,带领这方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将芦溪镇这张三台人的脸面,装点得既经风霜,又光彩照人。
葫芦溪,不但是绵三交界处的一个宝葫芦,还是为三台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的金葫芦。
龙门阵接到摆:绵三交界处,有个金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