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第十回:黄林垭口遇窃贼,押解路上说诗圣
王昌遇和童尔来押着林中山,当三人来到黄林垭时,见路边一大黄桷树下,有许多人围在一起喝茶。他们走了大半天的路,也早已口渴难耐,于是也点了茶坐下来。正待落坐,王昌遇见一个二十岁多岁的小伙子,身上穿着绸衫马褂,脚上穿着丝鞋白袜,手里拿着折扇,在喝茶的人中走来走去,看上去样子十分优雅。
王昌遇突然大喝一声,你这贼人!还不乖乖放下赃物。这个人一听,非常惶恐,连忙放下钱包,拔腿就跑,童尔来立即起身去追赶,王昌遇连忙叫他别去追。
周围喝茶的人都很奇怪,问他凭什么知道那个人不是好人,王昌遇说:“那个人走路时,老是低着头,常常斜着眼睛,左顾右盼,一看我就知道他心中一定有鬼。”
喝茶的人又问他,为什么又不让去追赶贼人时,王昌遇笑着说:“如果是经常偷东西的贼,他就一定不会这样紧张小心。我看他那样子,不过是一时情急所为。只要他能够交出偷窃的钱财,就不必深究他的过错了。”
大家对王昌遇的这番眼力和分析非常佩服,纷纷点头称赞他是神人。王昌遇听了这些称赞,笑了一笑,说道:我哪里是什么神人,只是我从小随祖父和父亲给人看病,中医把脉的望闻问切,练就了我的观察力,后来成为监狱禁卒,跟老狱吏们又学了些审案察人的东西,把中医的诊病与狱吏的识人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去观察人的形迹,就常常能够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破绽了。
当他们走到凯江岸的南济渡时,时间已是半下午。当时的南济渡,也就是今天的潼川古城由上将梁光烈题名的梓州渡,当时水运业十分发达,南济渡码头十分热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在等待渡江时,王昌遇站在江岸,望着江上往来的船只。诗圣杜甫安史之乱流寓三台的情景,仿佛让他又回到了几十年前……
王昌遇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战火连绵,生灵涂炭,人民颠沛,哀鸿遍野的“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生活图画。公元762年,弃官入蜀的杜甫又遇战乱,无奈之下的杜甫,只好从西川节度使治所成都,流亡到东川节度使治所梓州。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他寄人篱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生活的窘迫,心绪的寥落,让杜甫做得最多的就是出游。梓州的周边,布满了他的足迹。他到射洪金华山玉京观拜访陈子昂读书台,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居,就经常从南济渡乘舟过江。
王昌遇想到杜甫只有与陈子昂这些大才跨时空的交流,才能慰藉他那颗孤独忧伤的心时,他很想知道被自己押解着的书生林中山,对杜甫当时陷入困境时有何样的感受?也想听一听林中山对杜甫在梓州写的诗的一些评点。于是,他问了一句被拘押着的林中山,杜甫到射洪写了一首奉赠李四丈的诗,你能说得出来吗?林中山听到王昌遇的问话,并没有急着去回答。在黄林垭时,他就口渴了,想讨口水喝,见到横眉竖眼的童个尔来,又没敢开口。林中山想,这可是向王昌遇讨要水喝的机会呀!他于是开口说口渴了,喝几口水再与王昌遇摆谈这些。王昌遇叫童尔来在江边为林中山打了一罐水,林中山一口气喝完后,又恢复了他书生的本性,摇头晃脑地吟道:
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
人生意气豁,不在相逢早。
南京乱初定,所向邑枯槁。
游子无根株,茅斋付秋草。
东征下月峡,挂席穷海岛。
万里须十金,妻孥未相保。
苍茫风尘际,蹭蹬骐骥老。
志士怀感伤,心胸已倾倒。
吟诵完,书生又对王昌遇说道,杜甫当时在三台,为生活所迫,写了很多言不由衷的马屁诗。象这首夸射洪李四老头的诗,估计李四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不能夸他人年轻,少年有为,也不能夸他长得帅,人中龙凤。就只好夸他“屋上乌”,说人好乌亦好。林中山的这见解,王昌遇听了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对林中山说到,杜甫在梓州时,还写了几首夸人的诗,最有名的是赠别何邕,何邕当时为绵谷县也就是今广元市的县尉,即将赴京任职。杜甫在这首诗中,真切地写出了两人的交情和对命运的感概:
生死论交地,何由见一人。
悲君随燕雀,薄宦走风尘。
绵谷元通汉,沱江不向秦。
五陵花满眼,传语故乡春。
林中山见王昌遇对他的话题很有兴趣,便继续说到,梓州作为当时与成都齐名的省级大都会,虽然这里有众多的名胜和美好山川可供游历,有涪江、凯江两岸胜过浣花溪畔的秀丽景色,但杜甫感触最深的还是世上疮痍和民间疾苦。“五年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杜甫并没有写出风光满目的诗。即使是登临州城的咏怀诗中,也很少见到他对梓州美丽山川的描写。林中山接着又摇头晃脑地把杜甫写的“九日登梓州城”吟了一遍:
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时同。
弟妹悲歌里,朝廷醉眼中。
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
王昌遇听后,觉得林中山确实说得很在理,杜甫在写梓州的这些诗中,就是在他春天登临梓州城写的“春日梓州登城二首”诗里,按照常理,杜甫这天的心情应该是很不错,但他的诗中,还真是难以找到一句反映他开心的诗句:
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
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
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
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
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
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林中山一谈到这些,仿佛忘了自己是一个死囚,也忘了王昌遇是押解自己的狱吏,象是面对自己的诗友,侃侃而谈,不吐尽自己所知而不快。王昌遇听了他的评点,为林中山的才学暗自赞叹,为他走上这条不归路而惋惜。
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林中山此时心灵的深处,也应该是悲凉的。杜甫在梓州的诗,之所以在林中山看来,都失去了明快,无不晦暗。
王昌遇此时,心情就特别好。出门几天,过了江就能见到新婚不久的妻子,而且带着的是破了这疑案奇案的喜悦,妻子听了后,也一定会为自己的成绩而高兴。想到此,王昌遇嘴角露出了甜蜜的微笑。他用手对林中山指了指江对面不远的一座山峦,对林中山问道:你知道那是什么山吗?林中山朝王昌遇手指的方向望去,不远处的山峦苍翠欲滴,充满一派生机,他迷茫地摇了摇头。王昌遇说道,这就是杜甫当年常去的牛头山,山顶有一古寺,登山之路是一条石阶小道,弯弯曲曲依山势而上,道旁不时还可见一丛杜鹃或几棵山茶,鸟鸣其间,漫步这幽静的山林,能让人顿感神清气爽。林中山听了,若有所悟,说到,当年杜甫登临时,曾挥毫写有一诗:
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
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
何处莺啼切,移时独未休。
林中山讲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看了王昌遇一眼,又继续说到,如此清丽而闲适的诗句,这在一生饱受忧患和磨难的杜甫笔下是不多的!林中山叹息一声,接着说到,可见宜人的景色,也能使人忘却内心的苦痛。若是王大人能够法外开恩,让我在受死之前,去爬一爬这牛头山,死也没什么遗憾了!
王昌遇点了点头,表示应允。林中山见此,继续说到,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关心政治,这是古代文人的本份。我们不难想像到,一个骑着瘦驴,穿着布衣,干瘦落拓的杜甫,在古郪道上,踽踽独行。当他听到北方的军事行动取得了重大胜利,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时,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他生平的第一首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沾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