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
绿水青山美乡村
邹 开 歧
2022年的日历,刚刚翻到金秋时节的8月,我去了四川最美古镇一一三台县西平镇红梁村。

这是一处出龙门阵的风水宝地,过去上了书的地名是三台县朱君公社四大队一队,现在为三台县西平镇红梁村。
变了颜色的“红梁”
西平镇地处三台西路,当年有两句描述三台的顺口溜:“南田北地东石头,西路没得草喂牛”。没有“草喂牛”的地方,说明山上不长草,自然就缺煮饭的烧柴。有民谣可以作证:“幺娃幺,捡柴烧。捡不着,挨镰刀”。
三台西路,还有一处比“没有草喂牛”还贫瘠的地方,叫“红梁子”,每年春天,别的山梁子一片葱绿,唯有红梁子,因全是紫色的泥土,红得打眼;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遍地金黄,唯有红梁子,红得刺目……。正如一首民谣里唱的:“提起红梁子,让人心头焦。下雨红水流,天晴似火烧。年年辛苦年年穷,不知哪年才翻梢?”
“红梁子"恰如一碗“馊稀饭”,遭人嫌弃。这里的小伙子讨不到老婆,姑娘嫁不出去。究其原因,不只是红梁子这地方穷,还因为红梁子的人累,红梁子的人苦。当父母的,谁又忍心把女子嫁到红梁村来吃苦受累还受穷啊!红梁村的人到了外面,若有人问家住哪里?都不好意思开口说得!
车子行驶在乡村的水泥路上,比起当年骑自行车去红梁村那段弯弯曲曲、坑坑凼凼、上坡坡下坎坎的山路舒服多了。从县城出发,30多公里路程,我的素材库存里,红梁村的页面才刚刚打开,车子就进入了红梁村的地界。
抬眼向窗外一望,哇塞!只见青山连着青山,稻田连着稻田……,好一幅充滿诗情画意的“最美乡村”图。不由得啍唱起了我曾在一出戏里写过的一段唱词:
两岸青山哟,遍绿野,
苍松挺立映翠柏。
梯田高呵,层叠叠,
稻穗飘香金黄色。
今年庄稼真不孬,
丰收在望多喜悦!

看到今天的红梁村,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当年的“红梁子”。
1965年,我在县上召开的“农田基本建设先进代表大会”上,听了朱君公社四大队一队的代表发言之后,作为专业剧团的编剧,为寻找写作素材,骑着自行车去的。虽然只是去“闪”了那么一下,我还真真切切地耳间目睹了红梁子 的人,虽然穷,但有的是骨气和力气。
1964年,中国农村出现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战天斗地夺丰收的态势。就在这年秋天,生产队长卓庆洪,邀约了几位年高岁迈的农民兄弟,爬上红梁子,登高远望,看了四面八方的绿水青山,再低头看看寸草不生的红梁子。鼓起眼睛直视着年近六旬的卓少春,要他拿话来说。
卓少春虽不是干部,因他见多识广,说话既中听,又中用。他当人不让:“红梁子又不是啃不动的铁疙瘩,为什么就不可以将坡地改成梯土?只要能防止洪水冲刷,就可以种庄稼!”
卓少春几句落地有声的话开了头,年逾花甲的李士胜想得更远:“把红梁子改造好了,不只是家家户户锅里有煮的,大人小孩碗里有端的,还能让小伙子讨得到老婆,让姑娘们风风光光嫁出去,子孙后代都不会忘记我们!”
队长卓庆洪是看准了的,这些个老头子在村里虽然没有一官半职,但在家里,在族人中,在生产队里,说话非常管用。
说干就干,被称为主要劳动的汉子、爷们,全力投入改造红梁子,妇女们挺身而出,负责秋收和担田泥,堰塘泥上山。
他们将山上的红土担走,将山下的堰塘泥、田泥担上山去,将红土变成黑土。为了不让水土流失,在山上挖窝子、栽树子。
红沙石太坚硬,一个金刚马汉的男人家,一天只能挖五个树窝子。他们觉得,值!只有将红梁子变成了绿梁子、金梁子!红梁子的人,在外面才抬得起头,说得起话。
现在的红梁子,时来运转,当年的“馊稀饭”已经成了三台西路的一份“盖面菜”、“招牌菜”。
党支部书记李顺东引领着我登上了一座山梁子,看到山下是金色的稻田,坡上是成遍的大豆。他告诉我,这是红梁村1号产业基地。经过流转的1200亩土地,种了460亩大豆,740亩玉米。大豆采摘之后,这1200亩,将全部种上小白菜。收了小白菜,正好赶上油菜,小麦的播种时节。另有1900亩耕地,虽然由农民分散种植,也学着土地承包经营者,经营着这方土地。承包经营者种啥,他们就种啥;承包经营者怎么种,他们就怎么种。杜绝了“土地非粮化”,做到了全种全收。
我问他,当年的红梁子是哪一座山?他笑着说:“我们脚下的这座山,不就是当年的红梁子吗?”
我只好笑着回敬李顺东书记,“红梁子已经让你们变得不红了!”
看了红梁村的山水原田,跟着李顺东书记的脚步回村委会,真是吓人一跳啊!
龙门阵接到摆一一
“脱了农皮”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