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阿里山 解读山水情》(4)
邹 开 歧
寻 找 答 案 解 疑 团
2015年8月21日,金色的秋阳普照着梓州大地,我们几位三台的本土作家,相约去三元镇接地气。

还未到达目的地,公路沿线的广告牌上,“禹平故里,秀美三元”十分强烈地扯着我们的眼球。
当我们进入邓禹平先生故里一一三清村时,秋阳下铺绿叠翠的金钟山,像镀上了一层金,既华彩,又亮丽;微波荡漾的魏城河,像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让我们有一种“人在画中”的感觉。
触景而生情,我们不由自主地吟唱起了“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
在我看来,阿里山连绵起伏,层层叠叠,由若干座高低不等的山峦组合而成。绿荫覆盖的涧水,如大家闺秀,深藏不露。
邓禹平先生故里的金钟山,虽然海拔不高,但傲然挺立于魏城河畔,伟岸壮观;波光粼粼的魏城河,围绕着金钟山,依依不舍,紧紧相随。
这不就是歌里唱的“高山常青,涧水常蓝” “绿水常围着青山转”的画面吗?
我可以断言,当年邓禹平写这首歌词时,心里想的,眼面前出现的,一定是家乡的金钟山、魏城河。
那么,“美如水”的“姑娘”,“壮如山”的“少年”,又是出自哪里?
我的回答是,邓禹平家乡的姑娘和少年!
还有一说,为什么这首歌词的第一句是“高山青”?这“高山”有无所指?
当年我们为了更多地了解邓禹平,和他的同学座谈时,有同学回忆说,星期天或假日里,邓禹平常去涪江对面高山(铺)的小溪边读书或作画写生。
有可能他写歌词时,首先想到了他常去的高山和溪水。所以,歌词的开头便是“高山青,溪水蓝……”。
川北古道的“高山铺”在此,后来又设了“高山乡”,人们就把涪江对面东塔镇以东紧密相连、四季常青的小山都称作高山。我曾同老伴步行去过高山铺,确实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紧紧地“围绕着青山转“。我还同老伴去小溪里垂钓休闲,虽然垂钓不丰,却享受了大自然的美。现在的小溪里,虽水源减少,但灵气与风韵尚存。
不管是阿里山、金钟山还是“高山”,都是一脉相连的华夏之山;不管是阿里山绿荫覆盖下的涧水,围绕金钟山的魏城河,还是四季常青的“高山”下那条蓝色的小溪,都是一脉相通的华夏之源;不管是阿里山、金钟山,还是“高山”的姑娘与少年,都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子孙。
咱们中华民族的子孙,男人原本就是一座山,为妻室儿女遮风挡雨,将孩子们举起来,让其看到外面的世界;女人原本就是一条江,紧紧围绕男人这座山,滋润着男人这座山,组成绿水青山,育出一茬又一茬的“好庄稼”!
这就是歌里唱的“姑娘和那少年永不分呀,绿水常围着青山转”!
放眼一看,中华大地,哪一座山,没有水的滋润?哪一条江,没有山的呵护?
正如歌里唱的:“高山常青,洞水常蓝,姑娘和少年永不分呀,绿水常围着青山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