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在大地上的贺词
作者:邹开歧
金秋时节,我回到了四川最美古镇、历史文化名镇一一西平镇,真是眼界大开。
镇里组织的收割机械队伍,正在紧锣密鼓地帮助村民收割水稻。
秋阳下,农家小院的晒场上,铺晒的金黄色稻谷,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喜悦。
与省农科院经作所合作,种植的水果花生“蜀花九号”,在地里刚刚挖出来,就有各州府县的人,开着车儿到地里来等着购买。总共3000亩,收了175万斤,每斤8一10元,啥子概念啊!
我就在想,今年有好长好长一段时间,因天旱加高温,我们都呆在家里“守”空调,热得门都不敢出,咱们家乡的水稻、玉米,居然获得丰收,这就奇了怪了。
其实不奇也不怪。西平人历经一次又一次的旱涝灾害,体会到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彻底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种植困境,去冬今春大修水利,将原有水利设施修复的同时,还新建了多座提灌站,保证了山上山下,田头地里有充足的水源灌溉庄稼。
我还看到,家乡的父老乡亲,为了不摞荒一寸土地,正在将一些看不起眼的“巴掌田”、“狗窝地”、“鸡肠子土儿”,作最后的清理,要在今年秋季播种时,全部种上粮食。
我还了解到,镇政府按照“权属归谁,由谁复耕”的原则,通过逐门逐户履行承包职责,对零星分布,缺乏劳动力的小块土地进行整理之后,采取农户与农户“结对互帮”的模式,签订了联耕联种协议书346份,复耕零散土地达1200多亩。这就意味着,在家乡这方土地上,要让所有土地种上粮食,不但看不到“土地非粮化”的综影,还能获得丰收的回报。
我回到了我的老家柑子园村,抬眼一看,不但没有摞荒的土地,留守在家的爷爷婆婆们,大叔大妈些,都在地里干着力所能及的活儿。见我回老家来了,都向我打招呼:“唷,邹家的老崽儿回来了哩!”
徐家大嫂说:“这下子,你总看不到荒田荒地了哇!”
说来也是,往日里勿论走到哪里,都有摞荒的土地。前些天去石安镇清泉村,看到一沟一湾,田头地里,全是成遍的瓜果蔬菜。今日回到家乡,满眼是平整规范的,正在准备秋播的,捧在手里捏得出油的土地。
一位留守在家的付大爷说,我们这些留守在家的人,把土地摞荒,就等于丢失了阵地,在外面拼打的人,哪还有热爱家乡的这份心情!再说了,这是中国共产党解放了我们,让我们分得了土地,我们却把土地摞荒,这,这不是忘恩负义吗?
不知是哪家的年轻后生,捞脚挽裤走过来,甩出了一句话:“邹老先生把文章写在纸上,我们这些当农民的,是把文章写在大地上。你看看,我们的文章写得如何?”
都拿眼看着这小子,夸他说得好!
我抬头一望,一湾一沟经过平整的土地,不就是铺在“写字台上”的稿纸吗?滿眼是长势喜人的好庄稼,不就是书写在大地上的锦锈文章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即将开幕的大喜日子,我看到了,农家小院铺晒的金谷,成遍的瓜果蔬菜,正在准备下种的油菜、小麦……,就是耕耘在这方土地上的农民朋友,为这次盛会的召开,书写在大地上的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