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清泉村
之二 干群关系的一场考量
作者:邹开歧
2020年5月,撤村并镇在三台镇乡全面启动。
并镇还好说,撒村的麻烦事儿就多了。条件好的村,干部有一种“我自巍然不动”的自信,村民则认为,撤村并镇是将贫富绑在一起“吃大锅饭”。条件较差的村,干部担心“撒村”会撤掉自己的位子,村民则认为是“糠箩筐往米箩筐里跳”。与清泉村相邻的长丰村,进村的路是“断头路”,村里的两座桥是断桥。这二年有一种“路断人稀”的现状,年轻人走光,好田好地撂荒,村里没人气,不像个新农的样样。撤村并镇的消息传来,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接二连三地给外出务工的人打电话,报告好消息。离清泉村较远的洪坪村村民,主动向镇上提要求,愿意合并给清泉村。清泉村的人,识大体,顾大局,懂得起撤村并镇是让清泉村这个码力十足的“车头”,多带几挂车厢,发挥更大的优势。让清泉人,大有用武之地。
撒掉长丰、柳泉、洪坪,合并为“大清泉村”的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
并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第一次村民大会,选举村民委员会。
镇上和村上的干部有几个没想到:一是参会人员持别踊跃;二是到得特别整齐;三是男男女女像走人户一样,穿戴得特别光鲜。
永丰村八组杨仕德,因患尿毒症,除了上医院求医,基本上没出过家门。听说永丰并给清泉了,他给妻子说,这下去医院看病,我也可以说自己是清泉村的人了。非得要同老爹和妻子一起参加村民大会。他的老爹和老伴一再劝阻,他就是不听。
还反过来教育老爹和妻子:“现在我们是清泉村的人了,在外头说话的声音都要大些了。第一次村民大会,又是选举我们的当家人,我能不去吗?”
这一家人虽然因病造成囊中羞涩,但内心并不空虚。“身在福中要知福”,是杨老头的口头语。“我们人不中用家里穷,能做的,就是不给村里添乱”,是杨老头的家常话。
老爸和妻子说不过杨仕德,又想到他是病人,就依着他。
杨仕德穿了一身干干净净的衣服,在老伴和老爹掺扶下走进了会场,大家都为他一家三口让座。会议的工作人员,将这一家三口,安坐在第一排。
会议程序进入选举时,杨仕德非常认真地填写选票,在他认为滿意的候选人下面,作古正经地划上圆圈。当他划完最后一个圈,这位在人生道路上,才走过48个冬夏春秋的杨仕德,也给自己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十分安详地倒下了。
但是,会场未乱。因为杨仕德的老爹和妻子都是明白人,在这个时候,这种场合,发生这样的事,自己该怎么办,心里头有把尺子;会议主持者,面对这种场合,知道该怎么处理;会场里,做到了临危不乱,选举按程序继续进行。
大清泉村的第一次村民大会圆满结束,选举成功。
杨仕德的家人,抓紧时间办后事,让杨仕德入土为安。
清泉村新的村委班子,去杨家表示安慰,杨仕德的老爹和妻子一再表示感谢!
一件人命关天的事,为什么就风平浪静地划上了句号?
我的答案就四个字:“干群关系”!
我觉得,这是对一个地方干群关系的一次特殊考量。干部平时怎么对待群众,在关键时刻,群众的表现,就是最准确的答案。
原小清泉的支部书记魏永红,当上了“大清泉”的党委书记。首先要干的事,就是尽快让村民享受到并村后的好处。
我看到了,长丰村的两处断头路连通了;两座断桥,修通了;更让人感到赏心悦目的,是村民们正在整理土地,准备栽大头菜和种油菜。我还看到了,已经投入使用的“清泉村农民实训基地”;正在建设的“清泉村果蔬分拣中心”。我更闹不明白的是,1000多户村民各种各的地,不管走到哪一沟,哪一湾,就像是一家人种的地一样,这其中的奥妙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