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留给儿女的财富
作者:邹开歧
走进“四川杜智华农业有限公司”,让我长了见识。
吃了一辈子的皮蛋,只晓得皮蛋好吃,对于皮蛋的来龙去脉,却一无所知。
这次去中太,走进“智华皮蛋”,不但找到了下锅的“米”,还有意外的惊喜。
我总算搞清楚,弄明白,杜智华包制的皮蛋,为什么会身价倍增?
因为,21世纪80年代,杜家皮蛋作坊的传人杜智华,走出作坊,拜绵阳农专庞志云教授为师,学习无铅皮蛋制作工艺。历经3O余年的朔本追源、沥血钻研、苦心实验,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取一山泥土,用古井之水,合天然食材,得法于四季,使得杜家皮蛋制作秘诀逐步完善和发展。
所谓“取一山泥土,用古井之水”,不是任何一匹山上的泥土,都可以取;任何一口井里的水,都可以用。杜智华告诉我,是将经过勘测,化验,证明无污染、无杂质的水、土,保护起来,作为包制皮蛋专用。
从1983年,中太禽蛋制品厂成立以来,杜智华就将自己同皮蛋连在了一起,探索她的皮蛋事业。虽一路坎坷,却步步坚实。
2000年,杜智华的丈夫王廷强在建设食品站下岗,加入杜氏父女的皮蛋加工坊。
王廷强借鉴他在食品公司的工作经验,给皮蛋注册商标为“智华”牌无铅五香松花皮蛋,并为其设计礼盒包装。从此,“智华”皮蛋开始品牌化经营。
2007年,成立“四川省三台县智华食品有限公司”。购买原中太禽蛋制品厂房屋进行修缮,扩大产能。
2014年,注册“杜智华”商标,定位做中国最好的黄金皮蛋。
2015年,“杜氏皮蛋腌制技艺”被评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获得“出口皮蛋生产企业”备案证书。
2019年,开始打造“杜智华皮蛋工坊”,将其定位为“传统文化、特色产业、社会民生”相结合的乡村业态综合体,开启“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今天的杜智华皮蛋,已成为业内高端的象征,杜智华皮蛋从此傲视群“蛋”。然而,杜智华追求的不是销量第一,而是以质量为发展之根本。
没有质量第一,就谈不上销量第一。
杜智华与王廷强结婚后,养育了一儿一女。儿子跟着母亲姓,取名杜一三;女儿随父姓,取名王芝浩。我心里想啊,这就叫“一碗水端平”。
我这次去中太,杜一三不在家。说到皮蛋的质量,王廷强说,“为什么鸡、鸭、鹅下的蛋,没有人去动它,就叫蛋。我们进行加工之后,就成了产品;进入市场,就成了商品?”
王芝浩说,“爸哩,这么简单一个问题,你还想考邹爷爷呀?”
杜智华一双眼睛都笑眯了,“女儿哩,你爸是在考量我们大家。要我们记住,不管是产品,还是商品,都像一面镜子,照着生产者、经营者的人品。”
我又想起了杜智华说过的一句话:“我杜智华制作的每一个皮蛋,就是一个完完整整的杜智华,如果有一个皮蛋不合格,就是自己给自己脸上泼脏水。”
在楼顶花园和杜智华交谈时,我毫不顾忌地指着眼面前的两幢大楼笑道:“你行啊,小杜,给儿女留下了一笔巨额财产!”
杜智华笑着摇了摇头,“邹老师,父母给予孩子的最大财富不是金钱和物资,应孩是什么,你肯定比我清楚!”
我笑着回答:“我就是来你这儿找答案的!”
其实,我已经有答案了。
杜智华这些年来,在外面开会或办事,勿论有多忙,都要赶回中太。因为,她每晚要陪九十多岁的母亲睡觉,由她亲手照顾母亲的起居。
去中太的路上,我还想哩。“智华皮蛋”已成杜智华母女的天下了,王廷强不就成了无职无权的“甩手掌柜”了吗?
哪晓得啊,王廷强在距中太场镇不远处,创办了一个家庭农场。我去看了一下,简直让人大开眼界。其设计、布局,特别是文化内涵,我只能用“高雅“”二字来表述。谁也不会相信,这位农场主,居然就是本乡本土的王廷强。
中午吃饭,我们四人。四菜一汤,有荤有素。让我感到吃惊的是,饭吃完后,盘子里已没多少剩菜了,女儿王芝浩非常精细地进行打包,将几个盘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我面对此情此景,心里只有叹服。
我忽然有个想法,去参观一下王芝浩的办公室。一位美国留学生,还是学艺术的,办公室里的摆设,肯定与众不同。
杜智华将我领进她女儿王芝浩的办公室,当我抬眼一看……
嗨!整个办公室,没一点豪华的气息,就像那二年一个乡下民办村小教师的寝室兼办公室,只是没有床和衣柜而已。
但是,当我看到书柜上一排又一排,经无数次翻阅、显得有些陈旧的国学、政治、经济、章回体小说、经典散文等书籍,正准备问杜智华,这是咋回事时。杜智华说,这是芝浩爷爷读过的书。那二年,我和老王忙于生计,芝浩就让爷爷带着,爷爷就当了芝浩的启蒙老师。
我一下子想起了民间的一句流行语:“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儿女”。杜智华和王廷强留给儿女的一笔巨额财富,不是金钱,而是父母本身的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