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碧血京都——“十八革命烈士”王蕴中

  [复制链接]
可乐君 发表于 2019-10-1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前言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是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为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高质量开展,党史研究室将推出一系列红色故事、党史人物等专题文章,进一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守初心、担使命,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三台高质量发展。


王蕴中简介

display_picture (2).png

王蕴中(1899-1927.11),初名心诚,化名王文中、王敬贤,三台县三元镇人。1921年潼属联中毕业。1923年到北京求学。1924年考入国立北京工业专科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工专党支部书记。1925年至1926年,多次参加工农学生运动,与同乡学友创办“梓光社”宣传马列主义。

1927年4月调中共北京市党部任交通员10月被捕。11月18日,王蕴中等18名同志被军阀秘密杀害。解放后,经国务院批准为“十八革命烈士”。



挣脱家庭束缚 探索革命真理

王蕴中家世代务农,父亲王宜之和母亲吴氏朴实贤能。王蕴中兄弟三人,因家境贫寒,他自小过继给伯父。伯父的思想比较开明,支持他到新学堂—县立高等小学读书,这让蕴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启蒙。在校期间,他与同学谭卫根(两河乡人,今属大英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18年,王蕴中和谭卫根考人潼属联立中学,他们在校相互鼓励、立志上进。1919年5月中旬,北京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三台,一批进步师生走上街头游行演讲,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行动,给蕴中以极大的思想震动,特别是“民主、科学、进步”的口号,深深吸引了他。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王蕴中、谭卫根、贺诚(两河乡人,今属射洪县)等批青年学生开始思考中国的现状和命运,强烈地追求新思想、新理论。这一时期,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多种思想学说迅速传播三台学界,王蕴中和好友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这些学说的辩论中,籍此寻找改造中国社会的道路。然而,流派众多的学说、观点,让这批学子感到茫然。1920年秋,他们在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和张东荪、梁启超等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中受到启发,并在同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争辩中,开始抛弃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心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学习和研讨。当时三台还没有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出售,他们只能从《新青年》《劳动者》等刊物上读到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给王蕴中他们以极大鼓舞,他们从中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中国的未来,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对革命真理的探索。
    1921年秋,王蕴中中学毕业。他和谭卫根商定,第二年春天一起去五四运动发祥地北京求学,去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他们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理想。但这一想法遭到蕴中家人的反对,尤其是他祖父,对“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听说北京很“乱”,学生整天上街跟政府“作对”,许多学生连命都丢了,因此更是百般阻拦。蕴中虽多次和祖父争论,但都未得到同意。这年冬天,好友谭卫根得知情况后,便跟蕴中一起去说服他的家人。激烈争论后,祖父初步同意让王蕴中跟随谭卫根去北京。

1922年春,约定去京的日期将至。就在这时,祖父突然病重,家人开始反对他离家。为了彻底打消他出走的念头,由祖父作主,为他定下亲事,娶妻陈氏。4月,谭卫根、贺诚只好先行。不久,蕴中的另一好友左道之(左军,新生乡人,1926年由党组织送苏联东方大学学习,派驻第三国际)又赶赴北京。1922年,正值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青年学生运动蓬勃高涨,谭卫根、贺诚、左道之三人很快被吸收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面对革命的滚滚洪流,谭卫根给蕴中写了一封又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并希望他早日来京。
     在家的王蕴中再也坐不住了。1923年3月,在妻子的支持和叔父王锡田的资助下,毅然挣脱家庭束缚,偕好友谭襄城(三台象山乡人,今属大英县)、左治生(三台秋林人)杨蕴璞、蒋瑞琪、杨征辅(三人均系象山乡人)等到京。他们受到谭卫根、贺诚、左道之的热情接待和照顾。经过紧张的复习,于次年参加高考,王蕴中、谭襄城考入国立北京工专,左治生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杨征辅考入北京大学,杨蕴璞、蒋瑞琪考入北京朝阳大学。

入学后,大家团结甚密,精神奋发,勤学不怠,倾心国事。1924年春,左道之、谭卫根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俩的影响下,王蕴中孜孜不倦地阅读《新青年》《向导》《工人周刊》等进步书刊,潜心学习《共产党宣言》,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去观察国家命运,分析现实社会,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使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日趋成熟。同年秋,经贺诚、左道之介绍,王蕴中和好友谭襄城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名宣传进步思想 投身革命洪流

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国共合作步伐加快,工农运动迅速发展。1924年底,北京地委建立农民运动委员会,组织党、团员到农村广泛开展反帝反封建宣传活动,启发农民阶级觉悟。入党后的王蕴中、左道之、谭卫根等人,在李大钊、邓中夏的领导下,深入到西郊公主坟、跑马厂、羊圈头、卧佛寺一带村庄,向农民宣传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队”,开展“抗捐、抗租、抗粮”斗争,培养了一批农运骨干。王蕴中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锻炼,增强了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
     1925年,“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北京,北京党组织立即发动各阶层人民进行声援。王蕴中和在京的三台同乡好友加人“沪案雪耻会”,成立演讲队、演说团,连日奔赴大街小巷和郊区农村,宣传英、日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发动群众积极投入到反帝斗争中。6月10日,“北京国民大会”在天安门召开,他们在会场搭起5个讲台,轮番演讲,振臂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把救国救民斗争坚持到底!”等口号,激发群众斗志。会后,数万群众举行了空前规模的示威大游行。6月30 日,北京学生、工人等500多个团体在天安门举行“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国民大会”,他们又结队演讲,带头高呼“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团结起来!”“誓死救国!”等口号,号召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把反帝斗争进行到底,不获全胜,决不罢休。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在北京党组织的领导下,王蕴中积极投身到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大革命运动中。1925年11月29日,由李大钊领导的推翻段祺瑞政府建立“国民政府”革命运动爆发了。学校成立学生敢死队,工厂成立工人保卫队。王蕴中、谭卫根等党员学生,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到城区张贴标语,散发传单。传单像雪片一样在人群中飞舞,屋顶的旗帜迎风招展。下午2时,神武门前人山人海,旌旗蔽空。由工人、学生、市民群众组成的万人队伍浩浩荡荡向段祺瑞执政府出发。队伍迅速包围执政府,赶跑警察总监,占领警察局和邮政局。这场夺权斗争由于国民党右派告密,最后未达到预期目的,但打击了反动军阀的气焰,展示了革命群众的巨大力量。经过多次革命斗争的锻炼,王蕴中成为所在学校的革命骨干,年底,任北京工专党支部书记。他的好友谭卫根、左治生也分别担任了北大、中国大学党支部的领导工作。
      这年,到北京求学的三台籍学生已有8人加入了中共党组织。为向家乡人民宣传马克思主义,冬天,他们与进步青年许可经(三台中太人、北京音乐传习所)、李实(北京陆军大学)杨光善(北京朝阳大学)、文善智(南京大学)成立“梓光社”意为“马克思主义光芒普照梓州大地”。在三台籍书法家左攀龙(左治生的父亲)、北京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知名人士王汝庄等人的资助和三台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创办《梓光》杂志,由谭卫根任主编,其余成员为撰稿人。《梓光》杂志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提倡新文学、新道德,宣传革命道理,传播马克思主义。刊物每期除在京散发外,大部分寄回三台,为三台人民播下革命的思想火种。创办刊物,对他们来说时间非常宝贵,白天要完成学业、参加各种进步活动,撰稿、编辑只能在晚上进行,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1926年3月,王蕴中和谭卫根参加北京学生“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示威游行。18日,200多个社团、10多万群众汇集天安门,会场高挂请愿者的血衣,李大钊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打倒段祺瑞反动政府!”的口号直冲云霄。会后,2000多人组成请愿团到执政府门前列队请愿,遭到反动军警排枪扫射,致死47人、伤200余人。在“三一八”惨案中,谭卫根身受重伤,送北京协和医院救治。王蕴中幸免于难,在医院精心护理谭卫根长达数月。

谭卫根康复后,与王蕴中均留校主持支部工作,主办《烈火》《新生》刊物,继续宣传革命,发展进步力量,俩人的任务也更加繁重了。


叛徒泄密 英勇就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4月2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北京党组织处于腥风血雨之中。党中央派蔡和森、王荷波到北京组建北方局,恢复北京市委,同时将谭卫根由北大支部调北京市委任候补执行委员、宣传部长,将王蕴中由工专支部调北京市委任交通员。此时,王蕴中和谭卫根的行踪已完全转入秘密状态,不能在学校及其他公开地址住宿,只能化名变装,在距北京市党部机关较为偏远、离工大比较近的西北城小胡同租房秘密居住。随后不久,王蕴中、谭卫根调北方局工作,由蔡和森直接领导(当时北方局隐蔽在某京官公馆内,蔡和森对外自称为该京官的“三姑少爷”,王蕴中和谭卫根则是蔡和森的随从),行踪更加隐秘,与外界的联系就更少了。
      1927年10月,北京市委计划等奉系军阀败至卢沟桥时,发动武装暴动,但由于叛徒泄密,中共北京市委、共青团北京市委全部遭到破坏,王荷波、王蕴中等 18名同志被捕。中共北方局也因此受牵连影响,被迫分散,转移住所。蔡和森起初将住所转移到某印刷厂并叮嘱谭卫根每天前往接头,过了几天,蔡和森又不知转移到何处去了,印刷厂随即被查封,谭卫根由此与组织失去联系。

王蕴中与北京市党部其他被捕同志被关押在一起,王蕴中的好友戴明德(四川蓬溪人,北京农大学生)也被关押在同一座监狱,尽管两人不能交谈,但能够以目示意。据戴明德回忆:“当时看到王蕴中在监狱中的惨状就知道他遭受了极端残忍的酷刑。每当用目光询问他的伤势时,只见王蕴中频频用手指向心窝,示意他不久就会被枪决但他宁死不屈的态度非常坚决。”后来,戴明德再也没有看到王蕴中。1927年11月18日,王蕴中和王荷波、段百川、王敬臣、王尽中、王德林、王光临、盛志权、刘惕庄、杨鹤云、安辛生、颜蔚圃、董枝皋、王端、陈舜臣、罗采五、余永藻、吴可18名同志被反动军阀秘密杀害于安定门外箭档西侧(今地坛北里东端)。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批准为“十八烈士”,烈士遗骨由箭档迤南约300米的东营房荒地(今和平里南街西段北侧)移入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王蕴中的妻子陈氏,在得到丈夫殉难的消息后,悲伤过度,不久去世,没有留下子嗣。




来源丨三台发布


全部回复4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10-19 11: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人民应该记住这些烈士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寒冬 发表于 2019-10-19 12: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山东
缅怀先烈!人民不会忘记,共和 国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魏 发表于 2019-10-19 17: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了解历史,缅怀先烈!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小张主任 发表于 2019-10-20 07: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西藏
三台人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管理员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