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跳舞的人(二)
作者:邹 开 歧
“瓜娃子”的大家风范
1995年,正值“秋老虎”发威的八月开初,王小斌怀揣一张四川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文凭,踌躇满志地告别了生他养他的钟鹤楼村。南下广州,寻找自己施展才华的人生舞台。
王小斌不只是钟鹤楼村王家的骄傲,更是全村人教育儿女的标杆。
可是,他们哪里知道啊!
王小斌独自一人闯广州,不是工作找他,而是他去找工作。大家都是晓得的,出门在外,白天要吃饭,晚上要住店。身无分文,实在是寸步难行。银子钱,硬头货,天上不落,地下不生。為了解决眼目下的生计问题,只好将大学文凭收起来,不怕委屈自己,去了广州一家公司卖涂料。
王小斌卖涂料的消息传回村里,父母觉得脸上无光,乡亲们更是惋惜,让人羡慕的名牌大学本科毕业生,读书花了那么多的钱,泡泡都没冒一个,居然走州过县销售涂料卖吆喝,这不有辱斯文吗?
王小斌才没想那么多,七十二行,行行有学问。
他懂得起,干销售的硬道理,就是多卖产品。
年终了,集团公司年终总结,王小斌的销售量,高于其他员工好几倍,不但给他涨了工资,还奖励现金5000元。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提拔他为西南片区的销售经理。
王小斌获得如此殊荣,同行中,没有人不羡慕。不是这个请他喝酒,就是那个请他喝茶,王小斌一律惋言谢绝,反过来,要请各位同行小酌。
让同行们眼热的西南片区销售经理这顶帽儿,王小斌一点也不动心,最让他动心的是5000元奖金。在那个年代,5000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干部一年的工资。这么大一笔钱揣在身上,啥子概念啊!
钟鹤楼村的乡亲们,听说王小斌白天在外面卖涂料,晚上在灯下数钞票,衣袋里揣满了钱,银行里有账号,生意做得红火,冒的都是大泡泡。一下子来了个大转身,对王小斌不得不刮目相看。
其实,王小斌对自己的现状,一点儿也不满足。在开创大业的路上,他才刚刚起步。接二连三几个出人意料的动作,不得不让人叹服:
“这才叫大家风度范!”
“真是大手笔的作派!”
且看王小斌干了些什么?
1997年,辞去公司职务,到重庆自己单打独斗,销售涂料;
1999年,回成都发展 ;
2004年,注册成立了成都市三风峡贸易有限公司,主营涂料。
凭着他在行业里的人脉交际,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不但在成都立住了脚,事业扶摇直上,还抓紧时间有脸有面地、风风光光地办了人生不可少的几件大事。
且看现在的王小斌,住有宽敞的房子;身边有漂亮贤惠、精明能干的妻子;行路有自己开的名牌车子;银行里存得有可以随时支取的票子;在省城,有自己的朋友圈子;生意场上,有稳扎稳打的赚钱路子;最值得庆幸的,养育了一个聪明好学、行为习惯良好的儿子……。
按理说,到了这个份儿上,王小斌就该有滋有味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他却鬼使神差,丟了手中的金饭碗,回老家当农民,同土地打交道,在泥巴眼里去找饭吃!
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明知是岩,偏要去跳!
他居然给自己取了个网名一一“针尖上跳舞的人”!
常言说得好,“人有人不同,花有几样红”。
因为,他是王小斌!
逢年过节,有着浓浓家乡情节的王小斌,都要回老家看望父母和兄弟姐妹。
他那张大学文凭,浸透着父母的汗水,饱含着三位兄长的付出。
作人,不能忘本!
每次回到老家,王小斌看到的是 :
留守在士坯房里的老人,摞荒在坡上坡下的土地,脚下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他不得不自己问自己,这就是生我养我、有着美好记忆、魂牵梦绕的家乡吗?
自古以來,“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还有一首歌“谁不说俺家乡好”。常年在外,有人问起自己的家乡,能有底气说出“钟鹤楼"三个字吗?
他知道,不是家乡的人好吃懒做不中用,而是因為地处偏僻山乡,不在城市繁荣的幅射范围之内。“种田无出路,经商无门路,要挣钱,只有外出务工走远路”。
王小斌不会忘记,自己是钟鹤楼村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位金榜题名的大学生。到校报名那天,用一根青杠棒,一头是装着被盖卷的蛇皮口袋,另一头是用网篼装着的生活用品,心里哼着“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那首歌的旋律,走出钟鹤楼村的。
现在的王小斌,已是“鸟枪换炮”了。“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那首歌,旋律依旧。但是,勿论何时何地,他只要听到这首歌,家乡钟鹤楼与歌词不相匹配的视屏,就会在他脑海中回放。
心中有了這份牵挂,自己在省城的生意做得再大,每天的进项再多,爱妻把小日子安排得再好,王小斌也高兴不起来。因為,生他养他的家乡,还有人在贫困线上徘徊,还有一部分人吃得不怎么好,住得不怎么好,日子过得不怎么好,他又于心何安?
王小斌想的是,如果都像他那样,读了书就离开农村去城市,进城挣了几个钱,就不想回农村,这新农村还新个啥呀?
王小斌,开心见肠地对妻子叙说了自己的想法,描绘了自己回家乡发展的蓝图。陈先淑通情达理,只是心疼王小斌那瘦弱的身躯,怕他吃不了那份苦!
只好说,别把自己累着了,该请人就请人,别心疼钱!
王小斌告别了妻子和儿子,踏上了回乡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