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晚上,在挨家挨户走访返乡居家隔离人员后,绵阳市三台县灵兴镇争胜卫生院护士长李小艳脱下防护服,熟练地拿起毛巾擦拭已经被汗水浸湿的头发。
高温下长时间佩戴口罩工作,在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
自7月28日起,三台县气象局连续多日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一度高达38摄氏度的高温,给走访返乡居家隔离人员,采集核酸、体温检测、告知居家隔离注意事项的工作人员带来新挑战。作为百万人口大县,面临更大的防疫压力,三台县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离不开大量基层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
返乡人员居住分散 高温下采集核酸靠的是耐心细致
因返乡人员返回的时间不同,又居住零散,在38摄氏度的高温天气下,李小艳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要穿着防护服,提着采集箱,顶着烈日挨家挨户上门采集核酸,等采集结束回到医院常常已经过了午饭时间,李小艳顾不得换下汗水湿透的衣服就得匆匆回到宿舍准备午饭,简单的扒了两口就开始忙着准备下午疫苗接种的事情。
在高温条件下,耐心成为做好工作的另一个关键。针对居家隔离人群,核酸检测要反复测试数次,时常会遇到村民不理解、不配合,李小艳都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解释。有一位93岁的刘奶奶,因年纪大,不适应咽拭子采集,几次采样都不成功,李小艳便蹲下身来耐心的跟老奶奶沟通,边采样边温柔的说:“眼睛向上看,对啦,就这样,稍微忍耐一下,马上就好了!”就这样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解释,渐渐地一些老年人或者几岁的孩子,见到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都会主动张开嘴配合检测。
扎牢防控各个环节 “汗湿衣服”换来“温暖”防疫
7月30日9时,景某从上海解除集中隔离,乘飞机抵达绵阳机场。他透过舷窗,很快就看到了身穿防护服、戴着防护面罩的石安镇中心卫生院驾驶员李君。37摄氏度的高温,李君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打湿。
景某于2021年7月14日从乌克兰飞往德国后乘坐LH728次航班,于7月15日抵达上海,在上海完成集中隔离后,乘坐9C6531次航班于7月30日抵达绵阳。在返回绵阳前,他已与老家的村干部取得联系,三台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审核报备信息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联系景某详细告知其抵达绵阳后的运转方案。
7月30日9时,李君驾驶卫生院救护车接上景某。在转运途中,三台县指挥部防控组的工作人员通过电话告知景某,境外返乡人员居家隔离风险较大,为了他和家人安全建议集中隔离,景某表示理解并自愿接受集中留观。

图片由三台县对外宣传联络中心 提供
8月2日,该县疾控中心在采样监测中发现景某核酸样本呈阳性,后经多次采样检测,结果仍为阳性。经市县专家联合诊断,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为境外输入性无症状感染者。确诊后,景某转入该县定点医院。
穿上成人纸尿裤 坚持数小时核酸检测
负责核酸检测的三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相当于疫情排查的“雷达兵”。因为核酸检测须着三级防护,穿脱防护服的过程又非常繁琐,为了能及早报告核酸检测结果,避免防护服的浪费,许多检验科医生坚持在检验室里值守。

检验科医生范丽慧穿上厚重的防护服加上成人纸尿裤开始核酸检测工作。经过试剂配置-样品处理-精准加样-核酸提取-扩增分析等数个环节数小时出来,汗水早已浸湿了防护服下的她,口罩帽子在她的额头上,脸颊上留下了一道道光荣的印记。长时间的流汗,令整个人都要虚脱了,但是她依然坚持做完核酸检测工作。

“我们制定完善了入境人员返回、处置流程,建立完善的入境人员申报预警和闭环管理机制。”三台县卫健局局长赵锦涛说。冒着酷暑,三台县大批乡镇干部、村社干部和志愿者,活跃在基层一线。
来源:川观新闻
刘玉明 川观新闻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郭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