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为什么要“金榜题名”?

  [复制链接]
黑桃 发表于 2021-6-5 16: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正所谓“金榜题名”,很多人通过高考进入心仪的学府 ,实现了自己的小目标。

     说到 “金榜题名”我们今天就细说一下它的由来。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其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要途径,和现在的考试制度一样,通过高考进入心仪的大学就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从隋代到清朝的1300多年科举史里,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第一,“连中三元”的,更是凤毛麟角,历史上“连中三元”者,版本不同,数量不一。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确切人数应是19位,其中文状元17人,武状元2人。

     “连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某个考生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

   一,解元:乡试三年一次,考试地在省府,考生为省府内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的人则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便为“解元”。

     二,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便为“会元”。

     三,状元:经皇帝殿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便为“状元”  。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是相当艰难的。
front2_0_FgkWFdxaulbjcjfxgmwOJ9mka9E5.1622880811.jpg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金牌会员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