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孩子不讲理,喜欢谈条件,家长要注意:你是不是喜欢说这个句式?我们常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喜欢顶嘴,无理取闹,谈条件,但其实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孩子的这些表现,都是家长自己造成的? 在《父母的觉醒》这本书里提到: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常常用毫无逻辑的话,来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等孩子长大之后,自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一.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这样的话?- 如果你现在睡觉,下午我们就去动物园玩。
- 你现在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买一个大恐龙玩具。
- 如果你和我说话不礼貌,我就没收你的平板。
- 如果你再继续无理取闹,下个星期的零花钱我就不给你了。
仔细想想,这些话的前半句和后半句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吗?其实并没有。家长对孩子说的这些话,都是强加因果,本质上都是用条件威胁孩子,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孩子可能会因为条件而暂时妥协,但是治标不治本,而且等孩子自主性更强的时候,会引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家长再怎么威胁都没用了。关键还有一点,你教会了孩子谈条件,下次孩子可能就会对你说:如果我今天好好学习,你就答应我,给我买一部手机! 这样的方法还能培养出自觉主动的孩子吗? 二.“自然因果”,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那孩子不听话,家长怎么办呢?比如说孩子不吃饭,不睡觉,不写作业,不爱学习等等。 其实家长就要放下企图控制孩子的心魔,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自然因果。 用自然因果,让孩子看到事情自然的结果,然后激发起孩子的自驱力和责任心。 举个例子,孩子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拼命玩。在孩子可以听懂道理的年龄,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吃饭必须要按照时间吃,否则饭冷了,家长收走碗筷,就没得吃了。 等孩子感觉饿的时候,真的发现家长真的把碗筷收走了,只能忍着饿等到吃晚饭。这就是“自然因果”。 再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不收拾玩具,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不收好玩具就可能会丢掉遗失,就找不到了,再去买可能需要付出一些代价。 如果孩子仍然不收玩具,家长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可以把玩具收到一边,让孩子下次玩的时候,自己好好找一找。孩子就知道了,不收好自己的东西,是会丢掉的,其他的东西都要珍惜。 孩子喜欢睡懒觉,不按时起床,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迟到一次,感受一下被老师批评罚站后的尴尬。 孩子晚上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很磨蹭。告诉孩子,家长会在某个时间帮忙检查作业和签字,但是过了时间,家长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孩子如果没有完成作业,第二天就要自己承担责任了。 孩子假如没有完成作业,或者因为没有签字,被老师批评了。孩子下次就知道了,作业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家长的责任,学习同样如此。 当然这过程中,家长要做到两点: 首先是保持温和,把道理讲清楚,划定责任范围。如果孩子的确遇到了困难,家长要提供帮助,不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抛弃了。 其次,家长要有执行力。不要怕孩子迟到就赶紧去接送,不要怕孩子挨饿,就赶紧开小灶。千万不要“嘴里说着最狠的话,手里却依然放纵孩子。” 三.“自然因果”长期效果好,家长要守得住有的家长就要问了,但是有些“自然因果”时间跨度太长,真的等孩子明白了,成长的机会就错过了。孩子真正懂得学习的意义,说不定高考都结束了!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家长总是把规避风险的事情做在前面,自觉成为孩子的保护伞。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家长必须要知道,孩子必须要经过试错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成长。需要我们对后果加以干预的唯一条件,就是存在真正的危险。比如孩子在马路上奔跑,吞下有毒的物质,或者正在伤害自己或他人。 而家长比较担心的学习和作业问题,并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的最初阶段就遇到的问题,如果家长能早一点退步,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每个行为,都会带来一定的反应,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后果。 那么到了孩子入学,需要写作业和面对考试的时候,孩子已经形成了思维习惯,自己的行为和世界有因果联系。这个时候家长给予的建议,孩子也能听进去。 假设孩子听不进去,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下后果。比如说,最近一个孩子说不想写作业,家长问孩子以后可以干什么呢?孩子说可以放羊。正好家长有这个条件,于是让孩子去放羊,孩子知道了放羊的辛苦,愿意好好学习,这就是给了孩子试错的可能。 没有什么事是一蹴而就的。幻想从小强加因果,长大后突然放手,孩子就能突然顿悟。这是不可能的,只有从小慢慢培养孩子,不断地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和内驱力,让孩子知道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后面的教育引导行为,才不会那么困难。 而当孩子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作为家长,我们是可以提供帮助的朋友。这样我们就从孩子的对立面站到了孩子的身边,成了孩子的盟友。 最后总结一下,“自然因果法”,是最好的激发孩子责任心和内驱力的方法,帮助家长培养自觉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