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所谓成长一定是要经历各种错误、失败、挫折的,尤其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在家长的教育下才会知道,原来做人要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 不过,每个家长的耐心和脾气不同,有些家长会选择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管教孩子,短期来看的确是立竿见影,但从长期看却会给孩子的性格养成带来很大的问题。 著名的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老师就说过:“常挨打”和“从未挨打”的孩子,长大后性格差距很大! 一、脾气暴躁还是温和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一个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一个平和大度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到位的。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家长在孩子面前做什么,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 “常挨打”的孩子,看到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打、骂,自己遇到问题时,也会下意识地用暴躁的情绪和暴力的方式去应对,成长为一个脾气暴躁的人! 而“从未挨打”的孩子,从小看到的是父母的平和、包容,以此为模板,也会成长为一个温和大度的人。 二、安全感是否缺失李玫瑾教授说过:人在生命早期是很无助的,认人是最早的情感依恋,父母才能给孩子安全感。 孩子在童年时,自己的能力有限,基本的生活都要依靠父母,父母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常挨打”的孩子,对打他的家长会有畏惧心理,亲子间的关系不好,从小缺少亲密关系带来的安全感。 “从未挨打”的孩子,亲子关系会比较好,不太会出现缺少安全感的情况。 三、自信还是自卑“棍棒教育”除了对孩子有身体上的伤害之外,还在向孩子传递一种批评、不认可的信号,对孩子随意打骂更是在打击孩子的自尊心。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个讲座中说过: 我们应该学会一种大度的教育,有时候孩子学习上失败了,已经特别沮丧了,我们就不应该再打击他的自尊,应该要勇于找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去肯定他,鼓励他。
“常挨打”的孩子,经常接受负面的评价、自尊心被不断打击,孩子很容易陷入自卑的情绪中,觉得自己很“没用”。 “从未挨打”的孩子,接受的负面评价可能较少,或者接受的多是正面的评价、积极的鼓励,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得到保护,将来也会成长为一个阳光自信的孩子。 家长应该如何克制打孩子的冲动呢?首先,家长要想清楚,孩子也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家长再怎么生气都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打孩子也可以,但不能常打,更不能随意打骂。 其次,家长也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比如为什么孩子喜欢踩水坑?怎么做能更好地帮孩子改正坏习惯等,用对了教育方法,减少孩子犯错的频率,家长也就不用纠结是否要进行“棍棒教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