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礼记·经解》: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圜。
想要融入社会生活,顺从一定的行为准则是基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也非常讲究规矩二字。但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成为主流。 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待孩子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更别提什么立规矩,就是连大声对孩子说话都不舍得。 正是这样的现象,让社会上熊孩子屡屡出现,结果很多孩子从小任性、嚣张,等步入社会以后就吃了性格的亏。所以立规矩应该是每个家庭都重视起来的事儿,那如何立规矩呢? 立规矩也有黄金期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2岁属于感知运动阶段,孩子很多行为都是无意识行为。此时通过规范孩子的习惯,帮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能为日后立规矩打下基础。 2-7岁属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秩序敏感期、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等等,属于非常复杂的一个心理阶段,而此时正是立规矩的黄金期。 李玫瑾教授曾经在讲座中提过,孩子6岁之前你不管,等到12岁青春期,家长想管也管不了,所以要抓住这个阶段。 其中的小“窍门”,家长不妨学起来很多家长认为,既然是立规矩,就应该有惩罚或者是奖励,这样才能有效果,但法国育儿专家马塞尔·鲁福教授却提出2个禁止。 一、禁止体罚 不论何种形式的体罚其实都是一种强者法则,根本没有任何教育意义。——马塞尔·鲁福
这位教授表示,如果因为孩子犯错,家长习惯性呵斥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不在乎家长的态度,而这种不在乎的态度就会激怒家长,于是家长选择体罚孩子。 如果这种状态在一个家庭持续小区,那么未来这个孩子可能更具有攻击性或者反社会性。不仅如此,有研究显示体罚还可能减少大脑灰质,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二、禁止奖励 一些家长认为,既然体罚不行,那就用奖励的吧。但是心理学家认为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讲都是“情感绑架”。 这会造成一种现象,孩子喜欢讨价还价,并且不认为自己要履行应该履行的任务。久而久之还可能中了“贝勃定律”,孩子越来越无法满足。 那该如何立规矩?父母要知道孩子出现叛逆行为是正常现象,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对孩子慈爱是必须的,不能因为孩子犯了错,就给孩子一种感觉,因为犯错父母就不爱我了,这是一种要挟。 当然,父母若全都是爱,那就可能让孩子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所以李玫瑾教授曾在节目出表示,父母除了要给孩子爱以外,还要让孩子懂得敬和畏。 家长在孩子7岁之前,要学会跟孩子说“不”。让孩子了解行为准则和父母的底线。比如孩子当街撒泼打滚索要玩具,你不打他不骂他,就安静地看着他耍,但坚决不要满足他的要挟,引导孩子学会用沟通解决问题。 所谓合理的规则,首先数量要精简。你给孩子列出100条家规,本身就是难为孩子。而且语言就要精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一目了然。 其次父母要让孩子参与立规矩的过程,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因为是和父母一起立规矩,孩子更容易遵守。 心理暗示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比如你看到别人打哈欠,你也会跟着打;电梯里的广告,如果经常播放一个产品的广告,当你想到这个产品时就会习惯想到这个广告。 心理暗示应用于各个领域,当然教育孩子用这一招也相当好用。萧伯纳曾经说过:“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 小孩子更容易接受权威者的心理暗示,比如父母和老师或者自己喜欢的英雄。所以童话故事,是很多人心灵力量的源泉,想要孩子守规矩也可以从故事下手。 在每天的睡前故事环节,家长给孩子讲述一些关于遵守规则的故事,就能无形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