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辟谣:宝宝一哭妈妈就抱,会惯坏?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复制链接]
周周 发表于 2020-11-7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昨天去看闺蜜,碰巧遇到闺蜜3个多月的宝宝在哭闹。

闺蜜急忙拿出安抚奶嘴,宝宝不领情吐出了奶嘴后,闺蜜又给她拿了一个小摇铃摇起来,试图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但宝宝哭得更凶了。

微信图片_20201107143413.jpg

闺蜜只好叫着宝宝的名字,轻轻的拍打、抚摸他,但宝宝还是不停地哭。

后来闺蜜把宝宝放进婴儿车,这把宝宝吓了一跳,他的哭声停了几秒,接着又大哭起来。

闺蜜又着急又无奈,都出了一头汗,还没有安抚好宝宝,看着闺蜜这个样子,我很肯定她确实是想安抚宝宝。

当我提出把孩子抱起来哄一哄时,闺蜜立马说:“我不想把他抱起来——我怕惯坏了他。”

接着闺蜜告诉我,她养育宝宝的原则是:“哭了不抱,不哭才抱”,她想把宝宝培养成一个极少哭闹,会自我安慰,让妈妈省时省力的乖婴儿。

我听闺蜜的话后,大吃一惊,这不是害人不浅的哭声免疫法么?

“哭声免疫法”从外国流传在中国,曾经一度在育儿界很盛行,很多明星都会用,例如韩寒、马伊琍等人。

哭声免疫法和完整睡眠训练法很相像,这些方法的确可以训练出一个极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

只是,实施这些观点的人,并没有深入思考它背后的原理和危害。

辟谣:宝宝一哭妈妈就抱,会惯坏?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婴儿哭,是因为他需要你

辟谣:宝宝一哭妈妈就抱,会惯坏?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哭声免疫训练法这个观点是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华生提出的。

除了哭声免疫法,还有延迟满足训练法,婴儿独立完整睡眠训练法,它们的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

华生提出这个观点的前提是:不把孩子当成有生命的独立的个体,而当成冷冰冰、光秃秃、没有情感的物体去冷酷训练。这样做最直接的后果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出现极大的扭曲和异常。

华生的这套理论让他统治心理学界长达30年,但他本人却被评为美国最讨厌的人之一,虽然他用这套方法培养出了三个“神童”儿女,但他们长大后却选择了流浪、自杀。

△婴儿哭闹的真相

哭是婴儿表达需求的方法,因为他不会通过其他方式去表达。

婴儿每次的哭泣都是有原因的,他可能是饿了、渴了、困了、缺乏安全感了,总之他不舒服,需要妈妈的帮助。

但因为不能说话,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向妈妈寻求帮助。

一般来说,12个月以下的婴儿还不会用哭声来操控父母,他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到我要用哭声来把妈妈叫过来这个阶段。

只是因为婴儿遇到麻烦了,本能的用哭来寻求帮助,妈妈及时的回应他,他会很高兴,这种高兴不是宝宝小诡计得逞的高兴,而表明婴儿对父母的信任在不断发展。

△哭声免疫力的真相

婴儿大哭时,如果不理他确实能让他停下来,因为小家伙已经筋疲力尽了。

而且今后孩子哭的越来越少,也不是因为学会了“坚强”、“懂事”,而是对自己弃之不顾的妈妈绝望了。

打个比方,你一个人,在乌黑的大房子里,你感到很害怕,需要帮助,于是你不停地叫喊求救,任凭你喊破了喉咙,也没有人理你。

于是你不喊了,安静了下来,不是因为你懂事,而是你精疲力尽的绝望了。

如果你能理解这样的感觉,就能理解婴儿哭闹没有回应的绝望感。

除了这些表面的行为,我们再深入到婴儿的小脑袋中,看看发生了什么。

心理学家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中说到:

若是任凭婴儿哭,他确实会哭累了自己睡着,脑神经继续发育,只不过发育的是“被迫害妄想”“偏执分裂”的神经回路,为严重的人格障碍埋下伏笔。

在得不到回应的煎熬中,婴儿会积累大量的恐惧和愤怒。

辟谣:宝宝一哭妈妈就抱,会惯坏?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到了儿童期,可能会因为一些非常小的挫折,就会让孩子大爆发,失去理智变得不可理喻。

也有的时候,面对没有危险的新事物时,孩子也会恐惧,而不是满怀好奇心的去探索。

马伊琍也表示: “我越来越后悔在爱马一岁时进行的哭声免疫训练。”想起自己在黑暗中坚持不理爱马、冷漠的对待爱马,她就内疚难受。

辟谣:宝宝一哭妈妈就抱,会惯坏?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妈妈快速回应对宝宝很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所做的一系列恒河猴实验,由此得出结论:

独立并不是简单的孤立和狠心培训可以得到的,恰恰相反,细心呵护、在妈妈的怀抱里得到安全感的孩子,更愿意去外界独立探索,长大后会更加独立,更加适应社会。

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告诫年轻的父母们,“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辟谣:宝宝一哭妈妈就抱,会惯坏?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积极地回应孩子,没有回应,孩子的世界一片漆黑。

当婴儿哭泣时,妈妈要顺着本能去抚慰他,抱起婴儿,轻轻的晃动、拍打、柔声细语地安慰。

父母及时回应他,让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关爱,孩子会感到踏实安心,他对妈妈、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任就会建立起来,孩子会有安全感、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

美国布朗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出生头几个月里,妈妈适当地回应婴儿的啼哭,宝宝长到18个月时,语言和认知能力发展更好。

父母没有及时地回应孩子,在他生命最初的几年内体验到的都是绝望的滋味,那么他一辈子的生命底色都将孤独灰暗。

他未来的人生容易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非常乖,不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难以向别人表达需求,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无法延迟满足,经常歇斯底里,没有限度索取。

辟谣:宝宝一哭妈妈就抱,会惯坏?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婴儿哭泣需要父母及时回应,但是父母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满足婴儿的需求,这怎么办?

父母放宽心即可,只要不是有意冷漠对待婴儿,并且不是经常性的,孩子的生命底色依然是明亮和温暖的。

辟谣:宝宝一哭妈妈就抱,会惯坏?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写在最后

辟谣:宝宝一哭妈妈就抱,会惯坏?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样!

许多研究婴儿的专家都指出,不要担心宠坏一个小婴儿。因为那个时候,宝宝的思维还没有高级到利用假哭来指使别人。

所以怕惯坏宝宝的观念是没有道理的,试着想想:当你需要别人的帮助和安慰时,别人帮助你、回应你时,给你是不是带来了最美好的感受?到了小婴儿这,也是一样的感受。

宝宝的心灵纯真美好,感受到一点快乐就会开怀大笑,感受到一点难过就泪如雨下。不要用成人的偏见和苛求来要求宝宝。

愿每个小婴儿都能得到更多的爱和回应,让他们哭笑自由,按照生命最自然的方式长大

【周**,199****2712】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管理员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