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民间民谣口传的梓州四景,你知道几处?

  [复制链接]
古往今来 发表于 2020-6-28 16: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作者:张庆

        梓州民谣:“石柱盘龙镇梓州,凤凰展翅盖牛头。三台山上七星见,马跃岩前观鱼游。”歌谣长传不衰,其实为歌梓州四景。        (原歌谣为:“石柱盘龙镇此州,凤凰展翅压牛头。三台山上七星见,九曲江边一脉流。青石岩前听虎啸,两山合处看鱼游。”为清人陈奕禧所辑录,后方改为四句。)       
1、石柱盘龙镇梓州       
石柱,清光绪《新修潼川府志》载:“在城内西北,高可五丈,相传以为一方之镇。今柱已折,而街名尚称石柱云。”又“三台县署外之右,恤嫠局之左,相传明末有眢(枯井),并出五色烟。邦人取巨石塞之,镌龙其上,以为潼川之镇。此无载籍可考……旧谣云:石柱盘龙镇梓州”。        《府志》所称石柱,实为唐代道兴观前的镇观石阙。柱上采用浮雕手法刻有数条绕柱龙身,在道人和信众的渲染下,被奉为镇州之宝柱,因而有“石柱盘龙镇梓州”之州景和传说,不仅最终记入民谣流传于后世。        据考:唐代道兴观旧址,位于现县城西北面大十字新西街一侧,原新华书店至潼川镇政府旧址,新西街在建国前一直沿用“石柱街”名。唐朝大诗人李商隐,在职任剑南东川节度判官寓居三台时,有《梓州道兴观碑铭》文载传世。        新中国建国后,因街道改造,盘龙石柱被拆,其残柱收于县文物管理所。        90年代期中,县政重新复制“石柱盘龙”柱,安放于梓州公园大门内坝正中,以供民众据民谣凭吊观赏。        关于“石柱盘龙”,民间有其为“梓州州府镇域之宝”“梓州州府衙旗座”,及“梓州镇城之宝”三两种传闻。但前两说不成立,其依据为:        “龙”,虽为中华民族神魂之奉,可为龙灯舞,可作镇水神,可修庙奉祀,可绘画传世。但于历代朝政,又均为天子帝君的化身,只有即位的“真龙天子”,才有权享受龙的形制,而天子之下的官场政界,却万万不能触及,否则有杀头诛连之罪,这是封建王朝律令所制,官讳之忌。梓州州官中,绝无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去府衙外竖起一盘龙石柱。        而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自古迄今,历代民众均以寺、观能“镇邪祀福”,为一种崇高纯洁的精神信仰,它深蕴的是人类“境安民祥,予民福祉”崇高的人文精神内含。而唐代梓州道兴观,不仅能以其宏大规模建立在州城中心地带,享受皇朝天子允准使用龙形塑柱镇观最高礼遇,而且还由东川节度判官李商隐这样的省级高官为其亲撰碑铭,足见其地位之崇高,民众还能不尊而崇之?既然如此,道兴观镇观龙柱,既有“神”的法力,亦为“帝”的化身,成为民众“镇邪祈福,境安民泰”所顶礼膜拜的“一方镇神”,就绝对是众望所归,理所当然的事了。
        2、凤凰展翅盖牛头       
凤凰,即城北凤凰山。牛头,即城西牛头山。且两山在古梓州城八景中,各有“凤凰展翅”、“牛头夕照”美名,并享誉巴蜀。        而在民间,士民们并不满足凤、牛二山的静态不变,于是按两山山势,牛头向南,凤凰向西南的走向,情深意长地配制出一幅“风凰西南飞,双翼掠牛头”的动态画景,恰如其分的将古梓州八景中的“风凰展翅”“牛头夕照”二景激活,使其瞬间幻化为人们脑海中活生生的诗意画景,实在用意绝妙。
        3、三台山上七星见       
“三台”即三台山,因山势由三层重叠而得名。(详见前“三台叠翠”条解)        三台山山巅,原有真武庙(观)宏伟庙宇建筑群,真武庙(观)为三层楼阁式建筑。其二楼朝向州城方向,墙体上开有七个错落布局的圆形大窗孔。每日入夜之后,道家均照例要在七孔窗格中,悬挂七盏长明祀灯。        而州城西门与三台山,直线距离仅约三里,且无任何山、丘之阻,据城便可直观山巅庙观之景。每至傍晚,庙(观)挂灯之后,士民抬眼便见,尤其入夜之后,四野静寂之时,再远观直武庙(观)时,其灯尤如北斗七星,静嵌三台山上,一幅吉星天成之景。        士民视为吉祥,诵而尊之,入谣争相传诵。久之,成为梓州民间代代口传奇景。
        4、马跃岩前观鱼游       
马跃岩,在城南八里涪江西岸。因其居于两山山石裂口处,裂口宽4米左右,长度5米左右,即原民谣所指“两山合处”。        裂口外伸两山山脚三角形江面,内接两山陆地下注小溪,形成自然岩裂入水口。时涪江水清鱼多,常汇聚不少鱼群争相拥入水口,争食溪流带下的充足食物,即现“水欢鱼跃”美景。        清光绪《新修潼川府志》载:“马跃岩,相传唐时易铉(元)子乘马至岩上,忽跃入水中,化为龙。”而后,梓州历代同时有 “马龙岩”、“马跃岩”两种民间传称。        “易铉(元)子”,为唐梓州狱吏王昌(一称“王昌遇”)弃职入道后的道号,其入道炼丹,食丹而飞冲升仙,入《神仙传》,被道界尊奉为“保和尊人”,并造就“中华第一药市——梓州药市”创世奇迹。        因而,此地便成为当时州城外涪江江岸观鱼的一大绝妙胜景,吸引众多民众文士前往游玩,终被列为一景,记入民谣流传。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全部回复3 显示全部楼层
示羊人王 发表于 2020-6-28 16: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流传许久的三台民谣,生动再现了繁花梓州的面貌。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6-29 07: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去过三个景点,马路岩没有去过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红旗 发表于 2020-6-29 07: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顶一个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论坛元老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