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在克强总理点赞“地摊经济”以后,全国各地纷纷放宽政策,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摆地摊养家糊口开绿灯,从而引发了关于“地摊经济”的热门话题。
那么,三台县城的“地摊经济”现状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走访了三台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唐明官。
唐局长告诉笔者,2019年6月开始,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目标的基本原则,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解决群众“买菜难卖菜难”问题,便开始了早夜市及便民服务点的规划建设。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先后现场调研,并利用新媒体三台在线开展网络问卷,让市民,特别是摊主献计献策。
在不影响交通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前提下,我们规划出时代外滩、会仙路、梓锦新城等16处早市夜市及便民服务点,并明确经营时间(早上6点至9点,晚上6点至11点)、经营内容等问题。前期的建设成果经县级媒体及《川报观察》等多家媒体报道,社会反响良好,受到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的高度肯定。
疫情发生后,针对有人担心经营活动会聚集人群的问题,我们三台并没有简单粗暴地对这些便民点一关了之,而是采用隔位经营、定量装袋销售、鼓励线上支付等办法开展经营活动,并且监督买卖双方必须戴好口罩。
今年1月召开的全县“两会”上,县人大对早市夜市便民点问题进行票决,通过了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的《 早夜市等便民服务项目》。今年5月,正当国家对“地摊经济”进行政策性“松绑”和开放,全国纷纷推广“成都经验”,开始探索扩大就业范围这一新举措之际,三台县在巩固原主题教育活动早夜市及便民服务点的建设成果同时,已进入有序摆摊、规范管理阶段。
其实,从2月27日至今,三台疫情形势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强有力措施管控下一直稳定向好,实现了“零确诊”。
4月以来,“禁足”两月之久宅家没收入的市民中,相当一部分自发加入地摊摊主行列,街上摊位明显增多。原来规划的16处交易点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基于此,我们果断决定,在实地察看、确保交通安全、盲道通畅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交易点至30处共3500个摊位,充分满足生活困难群众摆摊需要。
体量如此庞大的地摊群体,无疑会给城市管理方增加很大的难度。
那么,三台综合行政执法局又是怎样管理的呢?唐明官局长道出了他们采取精细化管理的一些独到经验——
我们带领局里的中层以上的干部,深入到各交易点,召开小规模坝坝会,围绕“怎么样才能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多而有序”倾听业主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先后累计召开40多次小型坝坝会,收集到建议30余条。
摆地摊的业主们为了争夺黄金地段的最佳位置,以获得较好的收入,常常会发生口角、纠纷甚至肢体冲突。为了避免这些不良现象发生,我们采取抓阄的办法排序,以一周为一个时段单位,让每一处交易点的每一个摊主,按照轮值顺序当一周的“周官”,负责监督每个摊位的清洁卫生、秩序管理和纠纷调解。一但发现有被市民投诉的行为,该业主的交易位置将会被安排到最差位置。
如此一来,摆摊业主守规矩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交易过程井然有序。为保障对周围环境秩序的维护,经营活动中会产生垃圾及油污的摊主,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集中收集处置垃圾,确保环境卫生。
在谈到下一步的精细化管理措施时,唐明官思路清晰,侃侃而谈: 一是将便民点向小区拓展。方便居民购买。同时可以借助小区物业进行有效管理。 二是宣传工作还要加强,让全体业主、特别是新加入的业主明白,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能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不能摆,应该怎样规范摆放,应该怎样减少对周围群众的影响。 三是在精细化管理上更进一步。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服务工作做细、做好、做到位。当然,我们的执法队员会更加辛苦。对那些占道经营、投诉多、不听劝告、屡教不改仍然我行我素的个别摊主,还是得依法惩处; 四是要建立长效机制。争取在明年引入第三方企业化管理机制。由管理企业收取清洁费,政府再补贴一点。
(撰文/古往今来;供图/执法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