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三台在线

搜索

平武县平通乡60年代老知青那些难忘的记忆

  [复制链接]
赵翠萍 发表于 2020-4-5 10: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平武县平通乡60年代老知青那些难忘的记忆
文/赵翠萍2017.20--23.
图/赵翠萍,张海春
       知青是中国社会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社会特殊群体,他们出生于共和国诞生后,见证了共和国成长与发展的历史,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个别是毕业时年满16岁的小学生),上山下乡支边后,有的推荐入了伍、有的招工进了厂、有的被推荐成了“工农兵大学生”、有的在农村结了婚安了家、有的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成为“天之骄子”,还有些人是1979年最后一批回城的。
        平武县平通乡60年代老知青那些难忘的记忆这个群体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特别能吃苦,在人生的磨练中形成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后来不论在何岗位都干得十分出色而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是共和国的骄傲!一一一题记

难忘的记忆
2017年4月2O号一一23号是一个值得终身记念,永世难忘的日子。
       这三天是1964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平武县平通乡安家落户的老知青们自发组织的一次回乡聚会。
        2市5县的148个知青从四面八方的城市赶到平通相聚在一起,回味历史,追忆当知青的15年的磋砣岁月。
回想当初,大家才15岁,16岁,稚嫩的我们就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姐妹,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支援边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添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们三台县就有几十个知识青年远离亲人上山下乡到平武县平通乡,被当地政府部门安置在各个生产小队和林场。
      从此后,我们就用稚嫩的身躯和双手,与当地父老乡亲们一起,战天斗地,开山种田,拦河筑堰,修鱼塘,为集体创造财富。
       吃的是包谷、红苕和洋芋,干的是繁重的体力活路。
       由于是深山老林,坡陡,高山上这一小块地,那一小块地,劳动强度太大,干粪稀粪都只有靠人用背兜背,还要手脚并用往山上爬才能背到地头去。
       如果是地离家远,清早出门时带上劳动用具后,还要带上中午干粮,翻山越岭去做活路,傍晚收工,跌跌跌撞撞回家天已黑了。
       15年啊15年,难忘的艰辛,难忘的眼泪,难忘的企盼。难忘的严寒酷暑,难忘的春花秋月。不管是秋天的泥泞还是冬天的风雪,我们至始至终与当地村民一道,没有一个人拉稀摆滞,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汉。
        我们用我们的勤劳和真诚换来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一致认同。正如在联谊会上,平通党政领导和村民代表讲话中提到,“你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是好样的,你们为我们平通的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没有你们的艰辛付出,就没有我们平通的今天”。“我们平通人民感谢你们。虽然在1979年你们离开平通回城到今天已过了38年。加上你们在这里生活劳动15年,共计53年了。我们之间的情谊是深厚的,我们的友谊是长存的,我们欢迎你们知青们随时回平通家乡来耍”。
       聚会的三天时间在亲切交谈中匆匆而去。知青和乡亲们在互留电话号码和互道珍重中圆满结束,踏上回城的路途上。
        聚会的三天时间在亲切交谈中匆匆而去。知青和乡亲们在互留电话号码和互道珍重中圆满结束,踏上回城的路途上。
20200405_10610_1586053039731.jpg
20200405_10610_1586053039775.jpg
20200405_10610_1586053039830.jpg
20200405_10610_1586053039877.jpg
20200405_10610_1586053039925.jpg
20200405_10610_1586053040023.jpg
20200405_10610_1586053040075.jpg
20200405_10610_1586053040124.jpg
20200405_10610_1586053040177.jpg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全部回复1 显示全部楼层
示羊人王 发表于 2020-4-5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难忘的记忆
三台在线的忠实者,从2012年5月13日注册至今一直跟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论坛元老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