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外、广东巷、江西街、一真一假双井
作者:马亚利
南门外、广东巷、江西街、
寒冬的早晨,奔走在去潼川古城路上 ,心里总有个希望,就是用手中的笔,描绘出潼川古城七十年前辉煌的水上航运和川北民居风貌。
按朋友提供的信息,我如约找到了几代人居住在广东巷的曾映雪先生,据曾先生讲:他们祖籍天津卫,早年先辈上广东做生意,结识了禁烟英雄林则徐,后林则徐发配新疆伊犁时,和他结识的官员及商人多少受点牵连,于是,这些人纷纷另找出路,远走它乡,分散到四面八方。
当中一些人了解到,四川有个潼川,名气很大,在商人的眼睛里,潼川商机超过了成都,所以,这些广东人开始从广州坐火轮到武汉,又从武汉到重庆、从重庆至潼川,在潼川南门外选址修建房屋,取名广东巷,修建的广东巷长约七八百米,从巷口一直扩散到周边菜地,还建有广东会馆,安定下来后,就经营水上航运,航运带来了大批洋火、洋皂、洋布(英国的英丹布),这些洋货在此堆积如山,做生意的广东人也多达三四百人,平日巷里骡马穿梭,巷中还开了南门外最大茶馆,家家都有船只,他们在把外地洋务运进来同时,又把潼川本地产品运出去。
同样也有一群江西人,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军,来到潼川,在南门外选址修建房屋,取名江西街,江西街正街有两百多米,转拐有一百米左右,约合三四百米,并建有江西会馆,他们在此经营景德镇陶瓷生意,还经营包括茶马古道上的所有生意。
由于他们的到来,南门外成了川西北货物集中批发转运中转站。来潼川的人,进入下南街就已感到商业味很浓,但一出南门更是大开眼界,沿着南外街走通就是码头,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南门外的五个码头非常热闹,广东巷码头,南门码头,江西街码头,王爷庙码头、幺口子码头、它们统统称为水码头,王爷庙码头数最大,码头下还有滑车道,滑车道上高下低,铁板木板一头搭码头,一头搭船上,然后把打包好的货物从码头上木铁板滑下来直接进船,节省了好多劳力,王爷庙码头也最宽,四个挑夫担起担子可以并排走。
当年,涪江河畔上非常壮观,从九曲河口开始,水码头常常泊船大小船只数百艘,规模之大,绵延几公里,集聚了全国南来北往商人,光纤夫、船工、搬运工就数千人。
潼川位于涪江中游,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要冲,为剑南都会,水上交通发达,船只逆上而行至绵阳、江油,顺流而下至射洪、遂宁、合川、重庆,在凯江、涪江汇合口,船只向西逆上而行达中江。
水面上,运载货物的船只由小到大,几吨或几十吨木船,再大到几百吨的铁驳船,每艘船上都配有纤夫,几十吨的木船上一般有十几人,上百吨铁驳船上的纤夫一船就有六七十人,从船停靠的面积和河面水域之宽来看,就知道了当年潼川水码头货物吞吐量之大。
小船航运时可以走单,而大船航运时一般是四五艘集体前行,遇上搁浅,不能行驶,船上所有的纤夫都下来,齐心协力一艘一艘向前拉、推,这叫转中。
每天,码头上大的货船一到,搬运工们像离弦的箭一样拥上船仓,船上装有粮包或煤碳等大批量货物,得靠搬运工一板车一板车的装运。
搬运工们常常是二十四小时轮番上工,南门外二十四小时也灯火辉煌,据老人们讲,三台自打发电起,首先是满足南门外用电,城内主要街道可以停,南门外不能停,所以,南门外又是个灯红酒绿不夜城。
你可以想像当年的潼川古城,成百上千的潼川豆豉坛坛飘香,酒窖茶园芳香四溢,街中、巷中、白天,夜晚穿梭着光着膀子,流着汗水一脸古铜色汉子,轮换站岗荷枪实弹守着炮楼里的士兵,他们一有空闲就在南门外茶馆里吹壳子、扯把子;或在酒馆里举着杯,吐着酒气,吆喝着"干“"干""干",然后放肆地喝,外地来的商贾们更是财大气粗,在灯红酒绿区搂着小娘子尽情狂欢,而码头上的王爷庙里,三台有名的刘铁军剧团在戏台上,川剧声声、锣鼓声声响透通街,这时,即使是夜晚敲着锣打着梆的更夫声音再大也显得微乎其微了。
小东巷、江西街的人都是做大生意的,只批发不零售,来来往往的货物在广东巷和江西街里堆放不下,就往旁边菜地发展(五一菜蔬队那片)。
货仓在菜地里修建是按区域归类划分修建的,为了隔潮,货仓高于地面一米五左右,货物一旦装进货仓,上面就用蓬布或油布草帘覆盖,远看一片片货仓就像一座座小山。
在江西街和南外街之间有个贮藏煤油仓库,里面存放了大量的煤油;在督管祠里(竹器社里)仓库里就堆满盐巴、棉花、丝绸;菜地里货仓堆放景德镇陶瓷、铁器、宜宾烧酒……
话说督管祠:就是当年由政府出面组织的商会,这里经常是全国各地来的代理商在此商讨议事。
由于七十年前潼川政治文化中心在南,所以这里,航运局、盐业局、税务局、商会、水上警察局,蚕业公司、医院等等行政机构这里都有。
民间小商业、手工业、也非常发达,酿酒坊、茶馆、酒馆、食馆、私塾、商铺、鞋帽铺、铁匠铺应有尽有,外地人无论什么时候来潼川,只要到此,都有吃,有耍,有玩。
一真一假双井
早先,在广东巷有广东会馆,后因大火烧了后,迁至上东街,江西街也有江西会馆,遭了火灾后,又遭水患,迁至下南街皂角城。
南门外的广东巷和江西街及菜地都是货物堆放集中地,正由于这些货物特别集中,所以怕火灾,为了增加消防安全,商人们开始挖井打井,这样,南门外及五一菜地的水井就特别多,而最突出的就是一大一小一真一假双井。
一次听人说:近年改建南门外古城时,挖出了两口并排井,人们不解其意,两口并排水井里,一口有水,一口无水,且一大一小,这是为什么呢?
据我走访老人后得知:南门外是货物集中地,也是火灾隐患重地,水是火的克星,一旦出现火灾,这种井就起作用了。
因为火灾一来,救火要的是速度,不能打一桶水才去泼一桶水,那货物岂不是早烧完了,这时,假井就起作用了,挖井时,假井都比真井大,假井是用来贮备水的,平日里,人们将水一桶一桶打起来,然后倒进假井里贮备起来,万一火灾来了,就直接从假井里取水救火更方便。
这下大家该明白了两井并排,一真一假,一大一小井的作用了吧,这些都是先人们的智慧。
当文章写到这里时,我又想起了唐代诗圣杜甫的诗:"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
梓州悦读时光
主 编:姚小红
副主编:马亚利
编 辑:紫箫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