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让人好奇的骆油糕 邹 开 歧
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读中学,才从乡下进了县城。若遇星期天不回家拿伙食费,就几个乡下同学结伴而行,观看县城周边的风景名胜。
一个星期日,和几位同学去琴泉寺,从北门口经过,一股清音扑鼻而来,让人清口水直往外冒。寻着香味抬眼一望,是一家小店正在制作油糕。走拢一看,正在锅里用油煎炸的不像我们常见的油糕,不但稀奇,还有点古怪。说它是油饼,中间又有一个大大的孔。像大户人家老奶奶戴在手上的玉镯,还有同学说成是油炸金刚圈。黄亮亮的色泽,刺鼻的清香味,让人不忍空腹离开。我们几个各自掏出零钞买了一个,我拿着油糕,举在手上看了又看,想当着玉镯戴在于上显摆一下,中间的孔似乎太小,更让人不解的是,这金刚圈和玉镯,找不到接头在哪里。实在搞不懂,也不想搞懂了,就一路吃着朝琴泉寺走去。
这一口咬下去,嚼上几下,给人的那种感觉,简直,就莫摆了。又酥又脆,又甜又化渣,本想在嘴里多停留片刻,那迫不及侍的肠胃在唾沫星子的协助下,很快就推送到喉管下面去了。那味道,实在让人留恋。
从琴泉寺回来,我们几个还想掏出身上所有的钱,守在锅边美美地吃一肚子,可惜啊,已卖完油糕收摊关店门了。
更可惜的是,我这一生只吃了这么一次。1956年公私合营,私家小店会成大店,这种油炸金刚圈就没有再制作了。
因为很多人都想吃,却吃不着了,留下来的,只有关于“油炸金刚圈”的龙门阵了。
因为吃不着了,只有通过摆龙门阵来回忆其味,我也才听到一些有关“油炸金刚圈”的龙门阵。
所谓“油炸金刚圈”,是一位叫骆刚武的乡下人,进成拜“胡麻花”为师,其中也学做油糕。三年出师后,自已开业,自己尝试,作一种类似金刚圈的油糕。因制作人姓骆,都称其为“骆油糕”。
后来,我从一份资料中得知,骆油糕制作精细,为了让顾客挑不出优劣,将色、形、味融为一体。每百斤面粉,用红糖五斤、清糖二斤,麻油少许。加适量冷水搅拌,用力反复揉搓,达到细软而不粘手后,才进行制作。
骆油糕的制作过程是,将揉熟的面推成条状,扯成等量的继子(十斤面粉址成2OO个),将每个继子拍成圆饼形,中间用食指穿过,悬挂手中,然后整形成大、小、粗、细相同的圆圈,待油温达到七成时,将其细心放入油锅。特别注意保持原状。先用文火慢炸,待水分快干,周围起小油泡时,再用武火翻炸片刻,色呈金黄时取出即成。
由于制作方法独特,金刚圈作成后不见一丝接缝,让人好奇。
骆油糕在三台县城风行了三十年,可惜,失传了,只留下老一辈人舌关上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