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久经沙场成“大卫”(胃) 邹开歧 读初中的那些年,我就被授予“大卫”的桂冠。 不是战场上领兵打仗的大卫,而是因为我能吃,吃得多,胃子很能装“货”,被戏称为“大卫”, 实则是大胃。 由于我家居农村,家境也不怎么好,一天三顿吃得稀,如果遇着有好吃的,就傻吃傻胀,胃子就不断扩张,也就成了大胃。 不怕大家笑话,时至今日,我吃饭不仅快,而且多,还越硬越喜欢。我在中青年时代,曾得了一个“邹八两”的雅号,即饭八两(八两米的干饭)、肉八两、酒八两。 我既不以为荣,也不以为羞,这时生活造就了我,没法子啊! 当年读初中的时候,新中国成立刚满五周年。读的是三台最高学府,三台中学初中部。 学生食堂是一处很宽很宽的敞屋,四面可以进出。交纳伙食费的时候,就通知你去哪号桌就餐,当你去吃饭的时候,桌子角角上就有你的名字,基本上就是这个学期吃饭的席桌。 吃饭的规矩是,菜打伙吃,饭各人舀。碗筷各人自备,但碗不能大,大了,自然会有人前来干涉。 菜用木盆装着,每桌一小盆,也不分配,“各取所需”。 吃饭却大有讲究。 为了不让各人的肚子吃亏,各人有各人的“战略战术”。 当时留传的口头禅是:“头碗松,二碗紧,三碗四碗嗨实逞(谐音)”。 该吃饭的时候,等着大家把饭都舀在碗里了,由生活部长将哨子一吹,大吼一声“开动”!同学们就像百米赛跑听着了枪响一样,端着碗,拿着筷子,开始了冲刺,只听得食堂里一片唏里呼噜的吃饭声。 其实,那个年代,粮食也不紧张,只是都有一种想让自己不能让肚子吃亏的心理。 很多时候,黄桶里还剩着白米干饭。 我,自有我的一套“作战”方案。 舀了第一碗饭的第一件事,先去装茶的大木桶里舀一瓢茶水在饭碗里(这种茶水,是用当时一种叫白茶叶的泡制而成,很香)。 当“开动”的哨子一响,我三两下就将一碗饭送进了肚子。因米饭合顺着茶水,畅通无阻地就“顺着而下”,进入指定“胃子”,赶紧舀了第二碗,狼吞虎咽地吃起花儿开。 当其他同学第一碗吃完,我夯实得紧紧扎扎,冒冒尖尖,实实在在的第三碗已经捧在手上,像欣赏战利品似地,夹着菜盆里的菜,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我的大胃就是这样拼打出来的,至今还管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