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铁骨谏官张翀,张翀( chong ),字习之。潼
川州(治今三台)观鹿山(今属永明镇)人。明朝正德六年进士。初选庶吉士,改任刑科给事中,再改任户科给事中。明世宗即嘉靖帝即位,下诏罢免天下额外贡献。谁知圣诏墨汁未干,时任中都镇守的宦官张阳,即于次年初违诏上贡新茶。礼部诸臣立即奏请皇上遵诏禁止,张翀积极上疏支持,一针见血地指出:"张阳贡茶是名,杂致他物是实。如果天下四方群起仿效,老百姓将如何是好?"当时,宁夏每年贡献红花,已是当地军民的一大祸害;而内外镇守官赴任,都要进献良马以谢皇恩。对于这些扰民之举,张翀皆一一上疏,请予罢免。
过了不久,张翀还上疏皇上,力陈宦官出镇地方的危害,请朝廷予以罢免。后来,张孚敬拜相,"竟罢诸镇守",实行的正是张翀的主张。
张翀晋升为礼科都给事中时,世宗罢黜佛教,崇奉道教,朝讲尽废,郊庙不亲,广建斋醮于大内,
连日不绝。为此,大学
士杨廷和、九卿乔宇等
交章劾奏太监崔文,疏请皇上"斥远僧道,停罢斋醮"。世宗执迷不悟,皆不听。张翀又上疏大胆指出,不听忠谏是"宁远君子而不忍斥其徒,宁弃说言而不欲远其教",其后果则不只"伤太平之业",而且"失四海之望"!世宗仍未醒悟。
嘉靖二年四月,国内发生灾变,人心惶惶。张翀乘机率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诸
臣,"不避斧钺之诛",联名上疏,对世宗"政不节"、"民失职"、"宫闻崇"、"女谒盛"、"苞苴行"、"谗夫昌"等六大弊政进行猛烈抨计。世宗仍不听。同年冬天,世宗命太监"督苏杭织造",满朝大臣群起谏阻,皆不听。张翀又率领同僚张原等人,力谏诤,"前后指斥无所避"。皇上虽然没有采纳张翀的意见,但毕竟没有加以责备。
次年三月,世宗根据桂萼的建议,想追认兴献王为皇考。张翀认为此举有违封建礼法,又携同僚上疏,坚决反对。世宗大为恼火,指斥张翀"朋言乱政",诏命停发薪俸。接着,张翀又协助尚书乔宇等大臣,再次上疏反对。结果,一道上疏的大臣昌楠、邹守益被下诏狱。张翀闻讯,不顾自身安危,立即上疏营救,并联络同僚三十余人,连章指斥张璁、桂萼,"赋性奸邪,立心险佞,变乱宗庙,离间宫闱,诋毁诏书,中伤善类",要求世宗立即将此二人逐出皇宫,以"为人臣不忠之戒"。然而,世宗仍不听,改宗建庙之心反而更加迫切。张翀等人,忧心忡忡。恰在此时,给事中张汉卿弹劾席书"振荒不法",户部尚书秦金上疏,请求派员前往调查,世宗准奏。张翀于是取廷臣弹劾桂萼等人的奏疏,直送刑部,命刑部转送皇上,并私下商定:"如果皇上认为我们弹劾得对,就当场打死桂萼!"张璁问讯急报世宗。于是,世宗扣留奏疏不办,反责刑部尚书赵鉴等人"朋邪害正"和张翀等人"隐义罔忠",并晋升张璁、桂萼为"学士"。满朝大臣闻之,无不相顾长叹。于是,诸曹官员二百余人又各自上疏一道,"力言孝宗不可称伯考"。世宗皆扣留不办。同年七月,群臣集体跪伏于左顺承门前,恳谏世宗不可"变乱宗庙"。世宗先后两次命宦官前去劝谕,群臣皆称:"皇上不收回成命,决不轻退"。世宗震怒,发令将八名为首官员打入诏狱,张翀为其中之一。不久,张翀遭受廷杖,发配瞿塘卫戍边。从此,张翀在瞿塘卫生活十余年。直到朝廷册立东宫,大赦天下时,才被放还。但回到故乡不久,就病死了。隆庆元年(1567),穆宗"遵先帝遗诏,念英魂之久郁",追赠张翀为"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从三品)。生前沉冤,终获昭雪。
世居观鹿山的"鹿峰张氏",为明朝时潼川州的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从宏治十一年(1498)和正德三年(1508),张翀中举、中进士开始,先后还有张肃、张二南、张正道、张正学、张锡命等金榜题名。张肃官至普安知州(正四品)、张二南官至商州知州(正四品),张锡命官至太仆少卿(从三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