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三台事早知道!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x
学者王长文王长文,字德睿,广汉郪县人,西晋著名经学家。"天姿聪警,高畅敏识","才鉴清妙,泛爱广纳"。"治五经"即《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儒学名著,"博综群籍",为他后来在经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建树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长文二十岁时,正置蜀汉后主昏聩,奸臣弄权之际。尽管州官曾三次请他出任官吏,他都借口身体有病,而婉言谢绝了。蜀汉亡国后,州郡又多次推荐他做"孝廉",当"秀才",他都一概回绝。他曾佯装成傻子,身穿绛红衣,头着绛红帽,一手牵猪,在州郡城市里向人乞讨,借此来讥讽那些卖身投靠西晋王朝的蜀汉旧吏。此后,他"闭门自守,不交人事",安贫乐道,潜心经学。先后完成《无名子》十二篇、《通经》四篇、《通元经》二篇、《春秋三传》,十二篇、《约礼》十篇,堪称硕果累累。据书名推测,《无名子》应是有关老子《道德经》的研究成果。老子称"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务。"《通经》是有关儒家经典《论语》的研究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名著,为汉代"七经"之一。《通元经》是有关《易经》的研究成果,本作《通玄经》。后世避帝王名讳,改称《通元经》。《华阳国志》记载:《通元经》有"文言"、"卦( gua )象"等篇章,"可用卜筮"。当益州(成都)发生兵祸战乱时,王长文曾用其《通元经》理论进行占卜,得"老蚕缘枯桑"之卦,最终完全得到了应验。因此,当时曾有学者把王长文的《通元经》同西汉杨雄研究《易经》的名著《太玄经》相提并论。《春秋经》先后有《左氏传》、《榖梁传》、《公羊传》等"三传"。这"三传"对《春秋经》所记史事的解释,往往产生分歧,因而汉晋以来,"每生讼议"。王长文有鉴于此,"据经摭传",完成了《春秋三传》。《约礼》是有关《礼记》的研究成果。《礼记》为西汉人戴圣采用先秦旧籍编定的儒学名著。王长文的上述研究成果,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留传到现在。但据《华阳国志》关于王长文的上述成果"皆行于时"和"时人爱而敬之"的记载来看,王长文作为著述宏富的一代名士,其在社会和学术界的崇高地位,都是不容置疑的。
王长文也是一位贤声卓著的父母官。西晋太康年间,四川地区闹大饥荒,官府开仓赈济放贷。王长文贫居山林,没有俸禄,债台高筑,无法偿还,郡、县衙门只好把他送交州官法办。刺史徐干同情他,无罪开释,王长文不辞而别。后来,王长文来到成都,受到蜀王司马颖的赏识。马司颖推荐他出任江源县(治今四川崇庆,辖今崇庆、大邑)县令,王长文同意了。这时有人责问王长文说:"你为什么以前不肯归顺朝廷,现在却情愿委屈自己去当一个县官呢?"王长文说:"我只是为了用禄米来奉养双亲,而不是为了我自身呀!"江源县抓捕了一批盗贼,王长文亲自接见、安慰。考虑到已近年关,王长文将他们全部释放,而且连从前抓捕的盗贼,也全部开释,并对他们说:"官府教化不力,让你们步入歧途,这不是你们的过错,只能算是长官的过失呀!现在放你们回家,快快乐乐过佳节。节日过完回来后,再考虑如何处理。"当时,县衙中大大小小的官吏都非常害怕,纷纷请求不要放人。不久,朝廷下旨,大赦天下,被释放的人犯没有一个不为王长文的大恩大德而深为感动的。后来,这些人因为"不敢负王君",纷纷改恶向善,社会风气大为改观。大将军、梁王司马彤及各大郡府闻其贤,纷纷请求王长文前去担任要职。王长文只好"从其先命者",出任司马彤的从事和中书郎。一时间,"诸王、公、卿,慕其名,咸与之交"。后来还因为"贾氏之诛,从(司马)彤有功",王长文进一步获得"关内侯"的封爵,并继续担任中书郎。最后在官拜蜀郡太守时,得急病身亡,享年64岁。《晋书》、《华阳国志》均有传。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