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华村的好村官谌敦伟
作者:古歌
听说景福镇兴华村如今没有撂荒耕地,真的假的?3月28日,笔者随三台县诗词楹联协会几位诗友,决计前往一探虚实和原由。
兴华村党委书记兼村主任谌敦伟听说有客来访,欣然驾车进城迎接。
轿车在县道公路行驶半小时后进入田间小道,油菜花的芬芳透过车窗扑面而来。行至一个叫“老荒沟”的地方,车子停下来。谌敦伟下车,指着这条沟里长势喜人的油菜说,这里原来是一沟的撂荒湿地,农用车来不到,农民不愿种。我们对这一沟50多亩荒地,申请高标准农田进行综合整治,修建了排水沟,加固了田埂,新建了水泥路。地不湿了,路通了,庄稼好种了。农民便争到种。
(改造后的老荒沟高标准农田)
汽车爬坡上一个垭口。谌书记说,这个垭口是陈家祠和白鹤湾和两个社的分水岭。笔者见这里的山路还没有硬化,便问谌书记是何原因?他说,我们已把毛坯路修通,待2025年资金到位,会把这600米泥巴路进行硬化打通村民出行困难最后“一公里”,以方便老百姓的农用车运肥料和农具上山耕种,也方便打工人员外出和回家。

(挂机进入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开始作业)
车行至大约半公里,来到半山腰一处麦田旁边,我们一行下车,谌书记便指着这片长势良好的麦田说,这里原是一片一人多高的芭茅草丛,说着便翻出手机里的视频给我们看。视频中,谌书记正双乎拨开芭茅草前行。后来,我们请来施工队入场,挖机清除芭茅草,悬耕机碎土,这片撂荒10年的坡地便得以复耕。
(复耕后低坡地种上了的小麦)
据谌敦伟书记介绍,恢复耕种功能后的耕地,山下的良田沃土不必说,农民非常愿意种,山坡上的二台地、三台地,只要路修好了,灌溉设施弄好了,多数耕地,农民还是愿意耕种。即便少数复耕地无人耕种,就有村上兜底,由村上出钱,每天60元,雇佣村里闲散劳动力耕种、收割。种粮收入归村集体所有。
一名随行诗友问谌书记,西边远处那两处山叫啥名字?谌书记右手一指,那座山刺巴梁子,那座山叫指挥部梁子。我们随着他指的方向望去,漫山遍野,麦田一派翠绿,生机盎然,山下菜花金黄。青黄相接,诗意蓬勃,看不到一分一厘的撂荒耕地。
汽车下坡,历经弯弯曲曲的村道,把车停在一户农家一侧。我们便步行来到一社和二社交界处的小河沟旁。只见一处古老的石拱桥被钢筋水泥桥面覆盖着,河沟两侧各有一个尚未完工的水泥桥墩,桥墩上还冒出几公分高的一丛钢筋头,旁边堆放着几块沾满水泥仝渣的木板。

谌书记指着这座小桥说,你们看嘛,桥对面是拐弯陡坡,好几次群众出行都差点冲进河沟里。为群众出行安全着想,我们通过走访,征求群众意见,然后村两委拍板,决定对之前建成的水泥路和小桥进行加宽加固。

我们过小桥,步行百余米,坡上,施工现场,两名工人在搅拌机前铲河沙,一名工人用手推车推着混凝土前行。走近一看,一堵钢筋水泥墙正从堰塘底部边缘不断加高,成为加宽公路的护坡。
沿公路行不多远,便看到一处即将完工的河道水利工程。我便前往打卡,手机拍照。河道不算宽,底部大约三四米宽。河道两边建有水泥护坡和矮矮的护桩。


来到河道中一处拦水坝处,一对农民夫妇正在地里劳作。一根长长的电线直通河边,一根抽水软管正向地里吐水。那位妇女说,河道修好了,拦水坝把水蓄起来,方便我们生活用水和抽水灌田。谌书记他们这些村干部,给我们做了好事了。
我们边走边谈。谌书记告诉笔者,这条小河沟原来是一条干河沟,雨季有点水都流走了。去年洪水一来,河沟两岸的泥巴护坡被冲毁,导致水土流失。我们村两委及时向镇政府汇报,镇政府研究后同意我们修建整治这条小河沟。

沿小河沟继续前行数百米,一座新建的跨河桥梁出现在我们眼前。谌书记指着小桥说,你们看嘛,这座钢筋水泥浇筑的桥梁,下面那个板板桥都还在。原来的板板桥,农用车过不了,摩托车几次掉进河里。为了群众出行安全,也为了方便农民种地,我们与施工队研究,设计建造了这座邹家湾小桥。谈到桥的质量,谌敦伟书记翻出手机视频让我们看,并解释说,别看这桥跨度不算长,但质量一点儿都不差。你们看,两层钢筋构架,钢筋大小、密度、水泥品牌、用量,完全按图纸设计的规定来,没有半点含糊。质检完全符合要求,货运重卡通过都没得问题。
问及荒地复耕、道路拓宽和河道桥梁建设资金的投入和使用情况,谌书记说,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投资,镇政府根据项目申报、实施情况统筹安排划拨,少量资金由村上集体收入予以贴补,拒绝农民捐款。
(修建蓄水池)
据了解,近两年来,兴华村累计投入70多万元,恢复耕地500多亩,全村总硬化、拓宽村道路40余公里,加宽村社道路4.5公里(其中两公里村道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加宽加固小桥3座,新建小桥1座。修建整治河道3.5公里,建拦水横堤12处,建蓄水池20多口。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诗友谌贵芝老人补充说道,谌敦伟这个人从不签字,发票由村纪检书记签字后交由镇干部去做账,并将资金收支情况进行公示。


(农民种的榨菜愁销路,谌敦伟书记把榨菜收购过来,拉到省外亏本卖出)
“我没离开过家,对家乡这片土地很有感情。”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在为村民办实事的过程中,只要天不下大雨,现年52岁的谌敦伟,每天总是骑着他的摩托车,在这个5.79平方公里、2748人的“三合一”大村里跑。他叫得出每一座山头的名字,几乎了解绝大多数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哪里有工程施工,哪里有撂荒地整治,哪里有突发状况,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有安全隐患,哪里需要他去协调施工队与农户的关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很多时候忙到饭都很晚才吃,有时晚上12点还在跟社长们通电话,研究商量为群众办实事的途径和办法。
一路巡视,一路采访,所见所闻,真实无虚。贵芝老人感概地说,我曾经在区公所当农村干部多年,能像谌敦伟这样,把老百姓殷切希望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的村干部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