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母校,是一支没有休止符号的乐曲
1954年秋天,我和家乡的几位同学,背上背着,手里提着,在观音场(今西平镇)东门外码头,上了一只开往三台的木船。顺江而下,到下午太阳落山之时,我们的船就到了三台县城南门外码头。抬眼一看,吙呀,从南桥下面,到幺口子的涪江沿岸(后来才知道的这些名字),简直就是船的世界。我们这一伙乡下崽儿,因为对县城不熟悉,只好在船上呆了一夜。
进入三台中学校,在老师的指点下,我们被安排在方楼住宿。将被盖卷打开,就是自己的床。(后来才知,我们的读书和食宿之处,不仅是当年诗圣杜甫的客居地之一,还是东北大学师生内迁三台的复课之地)。
第二天,五百名初中新生,全体到小操场集合。在老师指点下,严格以高矮顺序列队,然后由矮到高,每50人一排,共计10排。一排就是一个班,我这个中不溜儿的乡下娃,就编在了“四川省三台中学校”初五七级五班。
新生入学第一课,由一位负责老师介绍学校情况。
有件事,我至今没有忘记。
1953年秋,刚刚开校,恰遇天降暴雨,涪江水位增高,眼看着洪水从城墙下面的下水道出水口漫进了校园。刚刚到校的同学们,毫不犹豫地抱起自己的被褥,将城墙下面的洞口,堵得严严实实,保住了校园的安全。我们听了,好受感动啊!
作为一方名校的三台中学,有着严格的作息制度。从早上的起床钟声,到晚上的熄灯铃,从周一到周六,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实实,甚至下午的课外活动,都必须按照排定的内容进行,还不能缺席。就这么一周接着一周地重复、重复……
每年夏天,期未结束,毕业一批走出校门,成为工农商学兵,党政军干群的一员;每年秋天,开校之际,又迎来一批从四面八方走来的新生入学。就这么循环往复,往复循环,就像一支没有休止符号的乐曲,我就是这支乐曲中一个跳动的音符。
上《语文》课,学习了臧克家所写《有的人》这篇课文之后,摸仿着也写了一篇《有的人》。不过,我写的都是同学中的“有的人”,塞进了当时高中部同学办的壁报——《青春》的投稿箱里。《青春》,是当时最受全校师生关注的壁报。
没曾想,学校在教导处通向内操场的阶梯旁边,放置了一块黑板,将我所写《有的人》全文书写于黑板之上。
我一连兴奋了好几天,总觉得有好多好多羡慕的眼光在背后看着我,那种自豪和自信,是没法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一下子,读课外书,成了我的主要爱好,相继读完了《保尔.柯察京》《牛虻》《骆驼祥子》《李友才板话》等中、长篇小说。学期结束,数学课捞了个补考。班主任老师约我个别谈话,教育我不要偏科。我不但没吸取教训,反而觉得课堂上学的科目枯燥无味,甚至萌生了休学回家,“体验生活”当作家的草率之举……
龙门阵接到摆——母校,是一处温馨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