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班湖里三件宝
邹 开 歧
这么多年来,只要我能挤出时间,就要去鲁班湖。因为,鲁非湖里有三件无价之宝,必须打掎起来,传给子孙后代,这是一位作家的社会责任。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三台人在当年“鲁班造桥”的地方,建成了水面面积为13平方公里,可容水2.78亿立方的四川第三大人工湖一一鲁班湖。
鲁班湖里有三件珍宝 :
第一件珍宝 : 大国工匠精神!
横跨两山之间,高68米,长316米的巍巍大坝。是咱们三台人,用原始的劳动工具,凭着一双双满是老茧的手,将41个采石场,用人工开采出来的48万立方,四方两头齐的毛条石,一块一块地,用心,用力,用智慧安砌,浇铸而成。这座历经40多年风雨的大坝,经受住了“5.12”大地震的考验。这是享有当代鲁班称号的三台人,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传世之作。
第二件珍宝 : 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
每当我们面对鲁班水库纪念碑,看到“向鲁班水库建设者致敬”那十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眼前就会出现一组组鲜活的画面 :
来自当时各区乡、镇的三台民工,一头担着被盖卷和劳动工具,一头担着红苕萝卜来到工地,睡简易的工棚,吃粗糙的饭食,干笨重的力气活。他们把国家要办的事,当作自家的事!修建鲁班水库,要淹没三个乡两个场镇,有2800多个家庭要搬迁。虽然说故土难离,但为了几十万亩干渴的土地能有水浇灌,搬迁户中,有一句落地有声的话,“舍小家,顾大家,我们心中有国家”。
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心须打捞起来发扬光大。
第三件珍宝 : 共产党员的先锋形象。
最先提出修鲁班水库的,是身为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为了把这件事情做成,做好,请专家设计,请技术人员勘测,是身为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修建鲁班水库的前期准备工作,是身为共产党员的领导干部!他们遵循“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从1970年开始,每年出动10万民工,劈山修渠,逢山钻洞,过河架桥,建成了8000多公里的支干渠,打穿了497个遂洞,筑起41座横跨两山之间的渡槽。修成7座倒虹管,将都江堰之水引入三台,囤积于鲁班水库。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就没有今天的鲁班水库!
没有当年那一批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就没有今天的鲁班水库!
鲁班水库里的三件宝,是三台人民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