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话说潼川豆豉(2)
小小黄豆成大器
邹 开 歧
江西邱氏,落脚巴蜀重镇潼川府,制作的开′锅豆豉,在全家人的企盼中出锅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同样的人、同样的工艺流程,取潼川府的原料,制作出來的水豆豉,色泽和味道,都要比江西的高上一筹。这真是喜出望外,当家理事的老人,将一家大小拉到天井坝坝里,对着老天爷连瞌了三个响头。认为这是上苍保佑他们一家,能在这陌生的地盘上重操旧业,安身立命。这真是苍天有眼,祖宗有德。
后来,江西邱氏慢慢地知道了,在潼川府这块地盘上生产的豆豉,无论颜色、味道还是形状,都要比江西的水豆豉高一个档次,不仅仅是这方水土种植的黄豆好,更因为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有‘富国盐井″之美誉。
让江西邱氐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制作的水豆豉拿到街上零卖,因颜色好看,闻起又很香,品尝一下,味道又很安逸,价钱又不贵。只要口袋里有钱的,就要买一点回去,让全家人享享口福。
水豆豉一下子成了当时潼川古城很多人家餐桌上的头碗菜。总而言之,成了当时食品市场上的俏货。
当时潼川府的人家,不仅餐桌上多了一份好菜,在民间,还多了一个热冂话题。为计么冮西人用潼川府的黄豆,能制成色香味美的豆豉?
于是乎,探寻、猜摸江西邱氏制作豆豉奥密的话题,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期间,邱家并不因為豆豉有了销路,就只顾扩大生产大把捞钱。而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水质,不断改进技术,釆用毛霉制曲生产工艺,酿制出色鲜味美的豆豉。
什么叫毛霉制曲?此乃技术问题外加商业机密,暂不透露。
豆豉有了销路,曾经很不起眼的黄豆一下子成丁俏货。小小黄豆,终成大器。
豆豉有了市场,就要扩大生产,更需要有个名号。虽然出自江西人的手艺,但这是用潼川府所辖地面的原料在潼川这块地盘上生产的,便取名“潼川豆豉″。
从此,潼川这个地名,就随着豆豉香飘华夏,乃至五洲四海。潼川豆豉就成了四川省当今三台县最具盛名的特产。
据1930年《三台县志》记载 : 清康熙十七年(l676年)潼川知府用潼川豆豉作貢品敬献皇上,因得到赞赏而名噪京城,于是,皇帝老倌儿开了金口,将潼川豆鼓列为宫庭御用珍品。一下子,潼川豆鼓身价百倍,並成为全国知晓的美味。
邱氏的豆豉作坊,已满足不丁市场的需求。但邱氏不但严把质量关,还不断完善制作工艺。到江西邱氏迁徒潼川的第五氏邱正顺时,已在潼川(三台县)城东街买了街房,开办“正顺号″酱园。年产20多万斤,盈利甚多,号称“邱百万″。
当江西邱氏落脚潼川古城,因制作出潼川豆豉而家兴业旺,成為了富甲一方的“邱百万″时,号称“邱百万″的邱正顺邱老板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潼川景福院安化豆豉”已经锋芒初露!
龙门阵接到摆一一
湖南安化县 三台景福院
相隔千里远 豆豉一线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