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开 歧
山乡里的足球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三台的足球运动,仅仅局限于县城。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乡上的小学或中学,都有不同规格的足球场。
据我所知,富顺镇很多年前的地名叫“田边子”,因为产盐,使得这一方水土人兴财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田边子”当家作主的父老乡亲,在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斗山书院改建了富顺初中和富顺中心小学。
学校按照新的学制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足球运动,成了山沟里这些娃娃们的最爱。
富顺小学制定了“文化育人,持色兴校”的办校策略和“灵动、阳光”的育人方针。组建起了富顺小学足球队,还做到每个班,有自己的班队;每个年级,有年级足球队;学校还分年龄段成立了高、中`、低男女校队。各个班级利用每周的体育课及下午的课外活动进行训练,使得富顺小学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因此,名扬巴蜀。
西平镇中心小学,是我的母校。我们当年在操场里摆两个书包当球门,将晒蔫的柚子果儿当足球,踢得来有滋有味儿。如今鳥枪换炮,中学、小学均有标准足球场。学校积极探索校园足球的教学模式,让“校园足球”进课堂,首先教授学生学习足球基本常识和运球、传球、颠球、带球、顶球、射门等基本技能。二是足球教硏常态化,积极开展足球教研,抓紧抓好足球特色教学,深入进行足球教学课题硏究,编写了本地乡土足球教材。三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比赛,层层选拔,一批足球苗子脱颖而出。2015级学生罗吉真,入选四川省青少年足球队;张梓杨、王凯、姚惢等数十名足球苗子分别选送到县业余体校、三台外国语学校、七一小学,代表三台县参加省、市各级比赛,均载誉而归。
芦溪中学,在三台境內算得上是一所颇有分量的高完中。大约十年前,我曾受邀去学校为喜欢写作的学生上过辅导课。当我进入学校大门,校园内的足球文化氛围,让人眼界大开。芦溪中学以足球之魅力,让学校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大本营。为做好足球的普及工作,每个班,都有“四册一报”。即荣誉册、活动册、信息册、展示册和《足球报》。每年还有“校园足球节”,让单一的足球比赛,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情节和画面,至今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虽然年世巳高,下乡“走马观花”的秉性难移。勿论去到哪个镇乡,最扯眼球的是余热尚存的、正二八经的足球场;一旦下课休息,乡下崽儿们便结队成群,在球场里踢起花儿开了。
看到这些场景,我又想起了另外的画面:
龙门阵接到摆一一
五世同堂迷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