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龙门阵》人杰地灵秋林驿(3)
桂林书院育英才
邹 开 歧
史上有“茅屋出公卿”,人世间绝对没有烂窑可以烧出好瓷器。小川北古道上的秋林驿,因地灵而人杰。据我所知,勿论从外面归来的秋林人,还是来到秋林的外地人,最念念不忘的一处地方就是桂林书院。
据考证,桂林书院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背面靠山,前面临水。其地自石城山逶迤数里聚集于此,上接金玉山,下临塞江山,中峰峙其前,北峰枕其后。哇塞!凡溪山之有者,皆其有也……。天蓝地绿,水秀山青,只有虫儿烏儿的低声吟唱,没有闹市的嘈杂喧嚣,真乃求学读书的一方圣地。
常言说得好,“名师出高徒” “师高弟子强”。
桂林书院,不仅有读书的好环境,更有治学严谨,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周围团转,四方八面养儿育女的人家,遵循“前人强不如后人强”的民间理念,凡有能力的人家,都把学子送入桂林书院。因为,远离县城的桂林书院,不仅有优秀的老师执教,更有优美的环境育人。正如有人在文中描述的 :
“左种松树十株,高出于屋,右侧巨柏数行,缠以古藤,每当春二三月,花开月明,禽声上下,低吟于岩谷间,悠悠然握风弄日。坐读树根可以忘暑,院内四株老桂飘香,让人神清气爽,……”
桂林书院自建校以来,培育出了不少能人志士。如道光八年武举人严怀韬;清代壬寅恩科举人、文盖绵州、蜚声川北之书法冢左攀龙;民国时期的军政要员,中将军长刘雨卿;四川大学教授左治生…
至19世纪末,已经破旧不堪的桂林书院,由乡绅联合推举左氏德高望众之族长主持维修,同时新修三间侧屋,桂林书院得以焕然一新。
时有天全州(今雅安天全县)训导,三台籍举人王世芬非常向往小川北古道上的秋林驿,居然有一处英才辈出的桂林书院。因官场失意,来到秋林居住,于桂林书院讲学。
1947年筹建秋林中学,1948年经省政府批准,名为“三台县立秋林初级中学”,时有学生50人。新的学校,新的学制代替了历经百年的桂林书院。
所幸的是,桂林书院教书育人的遗风常存!
在咱们三台境内,有一条小川北古道,可能很多人都清楚;如果说,三台境內有一条红色交通线,曾经有一千多位革命志士,从这条道上经三台秋林驿出境,安全地到达延安和解放区,大家未必知道。
龙门阵接到摆 一一
惊心动魄的地下交通线